忆食时初竟晓梅妆,对面饱端相。
是天生两口,甜恩苦怨,总要同尝。
还把檀郎二字,细嚼当槟榔。
漱水休倾却,中有脂香。
闻道别来餐减,只相思一味,当作家常。
想靓犀微露,剔着假思量。
惩桃花煮成红粥,早拚他心里葬春光。
侬只梦胡麻熟否,不梦黄粱。
忆食时初竟晓梅妆,对面饱端相。
是天生两口,甜恩苦怨,总要同尝。
还把檀郎二字,细嚼当槟榔。
漱水休倾却,中有脂香。
闻道别来餐减,只相思一味,当作家常。
想靓犀微露,剔着假思量。
惩桃花煮成红粥,早拚他心里葬春光。
侬只梦胡麻熟否,不梦黄粱。
这首《八声甘州·赋六忆(其三)食》由晚清诗人易顺鼎创作,以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对食物的回忆与思念。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食物与情感、人生体验紧密相连。
“忆食时初竟晓梅妆”,开篇即以“晓梅妆”为喻,生动地描绘了清晨食物初现的美好景象,仿佛晨曦中的梅花妆点着食物,充满了生机与希望。这不仅是一份早餐的记忆,更蕴含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
“对面饱端相”,通过“饱端相”的细节描写,展现了食物与人的亲密关系,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情感交流的媒介。这种面对面的共享,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是天生两口,甜恩苦怨,总要同尝”,这一句将食物与人生百味巧妙结合,暗示了生活中无论甜酸苦辣,都需要共同经历、共同品尝。这种共情与分享,体现了深厚的人际关系和生活哲学。
“还把檀郎二字,细嚼当槟榔”,这里以“檀郎”代指爱人,通过咀嚼槟榔的比喻,表达了对爱人的深深思念与情感的细腻品味。槟榔的辛辣与持久,恰如爱情的热烈与长久。
“闻道别来餐减,只相思一味,当作家常”,在离别之后,餐桌上少了往日的欢声笑语,只剩下相思之情。相思如同家常便饭,每日相伴,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想靓犀微露,剔着假思量”,通过想象中的场景,进一步深化了对爱人的思念。靓犀的微露,象征着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期待,而剔着假思量,则表达了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与挣扎。
“惩桃花煮成红粥,早拚他心里葬春光”,这一句以桃花入粥,象征着美好的事物终将逝去,如同春光一样短暂。诗人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未来的忧虑。
“侬只梦胡麻熟否,不梦黄粱”,最后两句以梦境为引,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现实的反思。胡麻熟否,象征着对未来的期待与未知;不梦黄粱,则是对现实生活的清醒认识,提醒人们珍惜眼前,不要过于沉迷于虚幻之中。
整首词情感丰富,寓意深远,通过食物这一日常生活的元素,探讨了情感、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和细腻的情感世界。
惭君从弱岁,顾我比诸昆。
同事元戎久,俱承国士恩。
随莺过淮水,看柳向辕门。
草色金陵岸,思心那可论。
陶君官兴本萧疏,长傍青山碧水居。
久向三茅穷艺术,仍传五柳旧琴书。
迹同飞鸟栖高树,心似闲云在太虚。
自是葛洪求药价,不关梅福恋簪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