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日寻僧到上方,满山空翠湿衣裳。
树围西崦春云绿,花落平池暮雨香。
独鹤静依岩下宿,潜鳞多向沼中藏。
幼卿去后欧曾老,翰墨今谁嗣耿光。
胜日寻僧到上方,满山空翠湿衣裳。
树围西崦春云绿,花落平池暮雨香。
独鹤静依岩下宿,潜鳞多向沼中藏。
幼卿去后欧曾老,翰墨今谁嗣耿光。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与僧人共游琅琊山的雅致经历。首句“胜日寻僧到上方”,点明了时间与目的,即在美好的一天里寻找僧侣至高之处。接着“满山空翠湿衣裳”一句,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山间清新的氛围,仿佛山色的翠绿湿润了行者的衣裳,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
“树围西崦春云绿,花落平池暮雨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沿途的景色。树木环绕着西边的山脉,春云映衬得一片翠绿;而平池之畔,暮雨中的花朵飘落,散发出阵阵香气,将自然之美与季节之感巧妙融合。
“独鹤静依岩下宿,潜鳞多向沼中藏”则通过鹤与鱼的隐喻,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独鹤静默地栖息于岩石之下,象征着超然物外的心境;潜藏于沼泽中的鱼儿,则暗示着深藏不露的智慧与力量。
最后,“幼卿去后欧曾老,翰墨今谁嗣耿光”两句,借历史人物幼卿、欧、曾等的典故,表达了对过去文人风范的怀念以及对当今文脉传承的思考。幼卿已逝,欧、曾等前辈已老,如今谁能继承他们的文学光芒,成为时代的文化灯塔?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邃的历史人文思考,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文化传承的关切,是一首富有哲思与情感的佳作。
众绿亭前,都是郁葱佳气。越姬吴媛,粲珠钿翠珥。
红消粉褪,几许粗桃凡李。连珠宝炬,两行缇骑。
自笑衰翁,又行春锦绣里。禁肴宫酝,记当年宣赐。
休嫌拖逗,且向画堂频醉。从今开庆,万欢千喜。
能吏事深刻,商利谨毫釐。
俗吏趋期会,簿书自羁縻。
寥寥弦歌声,千古空馀思。
还淳山水邑,令君丘壑姿。
邑民本无事,君亦何所为。
治己物自治,化行风荐移。
君复何所欲,读书常不足。
拄腹五千卷,插架三万轴。
曾未出毫芒,万室已蒙福。
堂东松竹林,昔时閟荒榛。
堂中灯烛光,昔时照红裙。
今何声吾伊,萧萧风雨晨。
问君有社稷,亦复有人民。
奈何独自苦,学道则爱人。
紫皇高宴萧台,双成戏击琼包碎。
何人为把,银河水剪,甲兵都洗。
玉样乾坤,八荒同色,了无尘翳。
喜冰销太液,暖融鳷鹊,端门晓、班初退。
圣主忧民深意。转鸿钧、满天和气。
太平有象,三宫二圣,万年千岁。
双玉杯深,五云楼迥,不妨频醉。
细看来、不是飞花,片片是、丰年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