夙擅阳春调,曾登作者坛。
家徒四壁立,物有一毡寒。
马瘦桃花落,盘空苜蓿残。
不知公府去,奏最是何官。
夙擅阳春调,曾登作者坛。
家徒四壁立,物有一毡寒。
马瘦桃花落,盘空苜蓿残。
不知公府去,奏最是何官。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学者陈冲师的形象,通过其生活境遇和内心世界的展现,传递出一种淡泊名利、坚守学问的精神风貌。
首联“夙擅阳春调,曾登作者坛”,开篇即点明陈冲师擅长文学创作,曾经在文坛上有所成就,暗示其才华横溢。然而,接下来的颔联“家徒四壁立,物有一毡寒”则揭示了他生活的清贫,家境简陋,仅有一床被子抵御寒冷,生活条件极为艰苦。这种对比,不仅凸显了陈冲师不为物质所累的高洁品质,也暗含了对当时社会贫富差距的批判。
颈联“马瘦桃花落,盘空苜蓿残”,进一步描绘了陈冲师的生活细节。瘦弱的马匹象征着他的生活状态,桃花的凋零和苜蓿的枯萎则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沧桑。这两句以自然景象的变迁来比喻陈冲师的个人命运,既富有诗意又富含哲理。
尾联“不知公府去,奏最是何官”,则表达了对陈冲师离开官场后去向的疑问,以及对其未来可能担任何种官职的猜测。这一联看似疑问,实则蕴含了对陈冲师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保持初心、追求学问的敬佩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陈冲师生活状况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在困境中仍能坚守学问、不慕荣华的高尚品格,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赞美与向往。
香篝素被。听花犯低低,瑶花开未。
长记那时,炽炭围炉,瘦妻换酒行试。
当家人在销金帐,约莫是、打围归际。
又谁知、别忆烹茶,冷落故家愁思。
闻道滕骄巽懒,今朝待檄与,翻云须易。
白白不成,又不教晴,做尽黄昏情味。
银河本是冰冰底。怎忍向、东风成水。
待满城、玉宇琼楼,却报卧庐人起。
携手登高赋。望前山、山色如烟,烟光如雨。
少日凭阑峰南北,谁料美人迟暮。
漫回首、残基冷绪。
长恨中原无人问,到而今、总是经行处。
书易就,雁难付。斜阳日日长亭路。
倚秋风、洞庭一剑,故人何许。
寂寞柴桑寒花外,还有白衣来否。
但哨遍、长歌归去。
尚有孔明英英者,怅孔明、自是英英误。
歌未断,鬓成缕。
春,汝归欤?风雨蔽江,烟尘暗天。况雁门阨塞,龙沙渺莽,东连吴会,西至秦川。芳草迷津,飞花拥道,小为蓬壶借百年。江南好,问夫君何事,不少留连?
江南正是堪怜!但满眼杨花化白毡。看兔葵燕麦,华清宫里;蜂黄蝶粉,凝碧池边。我已无家,君归何里?中路徘徊七宝鞭。风回处,寄一声珍重,两地潸然!
看东风海底,送落日、飞空如掷。
醉游暮归,怕西州堕策。归路偏失。
记上元时节,千门立马,望金坡残雪。
素娥推下团栾辙。塞草惊尘,河水渡楫。
悠悠雨丝风拂。但相随断雁,时度荒泽。回头紫陌。
梦归归未得。憔悴江南,秋风旧客。去年说著今日。
漫故人相命,玳筵鸣瑟。愁汗漫、全林杯窄。
况飘泊相遇,当时老叟,梨园歌籍。
高歌为我几回阕。似子规、落月啼乌悄,傍人泪滴。
记前朝、鹤会又重来,攀翻第三桃。
看云华授策,麻姑擘脯,嬴女吹箫。
寻思曲江旧事,宫锦胜龙标。
奏罢清华梦,独立春宵。
不数相州锦样,是调羹御手,重解金貂。
但今年此日,疏了醉葡萄。
闻老仙、衣冠皓伟,又丁宁、天语著儿招。
都人望,回班赐第,赤舄飞朝。
谁把灵丹,点化了、荒园瓦砾。
奇特处、恰当秋杪,不争春色。
因甚素娥脂粉艳,怪他白帝车旗赤。
叹暮年、无句比红儿,芳心息。狂飙起,行云急。
开与谢,俱堪惜。唤妓行按酒,客来操瑟。
扑鼻微香薰世界,解颜一笑迷人国。
怕匆匆、归去广寒宫,难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