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感秋·其十二》
《感秋·其十二》全文
明 / 林鸿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朝登北邙坂,墟墓何累累。

怀哉泉下人,恻然我心悲。

往若不可复,来者每如斯。

膏火煎万族,纷纷竞刀锥。

生存华屋居,死与草木萎。

愚智同土壤,英灵竟何知。

所赖贤哲士,千龄名不隳。

(0)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林鸿的《感秋》系列之一,名为“其十二”。林鸿以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

诗中开篇即以“朝登北邙坂,墟墓何累累”描绘出一片荒凉的景象,北邙坂上,墓碑累累,象征着生命的消逝和时间的无情。接着,“怀哉泉下人,恻然我心悲”,诗人对那些已逝去的灵魂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和哀思,这种情感直击人心,让人感受到生命脆弱的一面。

“往若不可复,来者每如斯”,诗人感叹过去无法挽回,未来却总是重复着相似的轮回。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整个世界的宏观思考,体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深刻理解。

“膏火煎万族,纷纷竞刀锥”,这里运用比喻手法,将人生的竞争比作燃烧的火焰煎熬万物,人们为了生存而不断奋斗,如同刀锋下的锥子,充满了紧张和压力。这一句生动地展现了社会竞争的残酷。

“生存华屋居,死与草木萎”,对比生前的荣华富贵与死后归于尘土的平凡,强调了生命的短暂和最终的平等。无论生前多么辉煌,最终都将化为尘埃,与草木一同枯萎。

“愚智同土壤,英灵竟何知”,诗人进一步探讨了生命的本质,认为不论智愚,最终都归于同一土壤,生命的真正价值或许在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和传承,而非物质上的成就。这一句引人深思,体现了对人生意义的哲学思考。

最后,“所赖贤哲士,千龄名不隳”,诗人寄希望于贤哲之士,他们的智慧和品德能够流传千古,不受时间的侵蚀。这句话表达了对高尚人格的敬仰和对历史传承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墓地的荒凉、生命的无常、社会的竞争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

作者介绍

林鸿
朝代:明

林鸿,明洪武十六年(1383)前后在世。字子羽,福建福清县城宏(横)街人。洪武初年,以《龙池春晓》和《孤雁》两诗得到明太祖赏识,荐授将乐训导,洪武七年(1374年)拜礼部精膳司员外郎。年未四十自免归。善作诗,诗法盛唐,为“闽中十才子”之首。诗法盛唐,书临晋帖,殆逼真矣,惜惟得其貌。《福清县志·人物志》记载:“……先朝遗老如吴海、陈亮辈皆极推许。
猜你喜欢

霜寒

烈烈瓦沟霜,他乡草木黄。

合欢床上被,一半冷鸳鸯。

(0)

登浮峰寺

摄衣入空山,白云留我住。

我欲卧白云,白云又飞去。

(0)

裁衣寄远

心事停并剪,啼痕渍越罗。

离愁身万里,宽窄定如何。

(0)

春日过茅山

参差台殿閟灵踪,句曲茅君次第逢。

洞口鹤窥曾过客,日中人上最高峰。

华阳涧水桃千树,旧馆坛碑阙几重。

遥望金沙何处是,浮图千尺罩乌龙。

(0)

过洹水将入里有怀长安故人

洹水才过丹水流,客愁争似水悠悠。

汀洲绿映征袍浅,桃李香迎语鸟柔。

耽静计将书卒岁,怀人岂但日三秋。

归来乡里都如故,晚计方思马少游。

(0)

赠李脩吾转南祠部

见说君王已赐环,金陵亦在五云间。

两都争识神仙吏,三礼仍居侍从班。

伏枕乡心悬碣石,挂帆秋色照钟山。

谢公墩上重回首,绝代风流尚可攀。

(0)
诗词分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诗人
马援 刘沆 李方膺 全思诚 吴季子 郑伯熊 邓显鹤 侯蒙 陈宏谋 阿桂 金章宗 赵岐 蔡蒙吉 孙浩然 陈宗礼 孟珙 方孝标 仲长统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