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碛茫茫走雪沙,边人处处夜吹笳。
阴风冻杀祁连雀,千载燕支落汉家。
大碛茫茫走雪沙,边人处处夜吹笳。
阴风冻杀祁连雀,千载燕支落汉家。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壮阔景象与浓厚的边疆氛围。首句“大碛茫茫走雪沙”以“大碛”形容广袤无垠的沙漠,用“走雪沙”形象地展现了沙漠中风雪交加、沙尘飞扬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苍茫辽远的意境。
接着,“边人处处夜吹笳”一句,通过“边人”这一特定群体,将视线聚焦于边塞生活的人们,特别是夜晚时分,他们吹响胡笳,声音在空旷的沙漠中回荡,既表现了边疆生活的孤独与艰苦,也蕴含着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阴风冻杀祁连雀”则进一步渲染了边塞环境的恶劣,阴冷的风仿佛能冻结生命,连祁连山上的鸟儿都难以幸免。这不仅描绘了自然环境的严酷,也暗示了边防战士所面临的生存挑战。
最后,“千载燕支落汉家”一句,借用了历史典故,燕支山(今甘肃张掖)的胭脂花,象征着边塞的历史与文化,千百年来,这些历史的痕迹都融入了汉家的血脉之中。这句话既是对边塞历史的回顾,也是对边疆文化传承的赞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边塞风光、边疆生活以及历史文化的描绘,展现了边塞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表达了对边防战士坚韧不拔精神的敬仰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斜日熔金,三万顷、棹歌齐举。
风不动、采苹双桨,翠鬟相语。
月殿欲浮蟾兔魄,海神不放鱼龙舞。
到今宵、秋气十分清,无今古。君试唤,扁舟侣。
来伴我,潇湘渚。共夷犹春浪,笑歌秋浦。
霸越独高身退后,尘缨未濯人谁许。
叹酒杯、不到子陵台,刘伶土。
客中随处闲消闷,来寻啸台龙岫。
路敛春泥,山开翠雾,行乐年年依旧。天工妙手。
放轻绿萱牙,淡黄杨柳。
笑问东君,为人能染鬓丝否。
西州催去近也,帽檐风软,且看市楼沽酒。
宛转巴歌,凄凉塞管,携客何妨频奏。征尘暗袖。
漫禁得梅花,伴人疏瘦。几日东归,画船平放溜。
陆子七十犹穷人,空山度此冰雪晨。
既不能挺长剑以抉九天之云,又不能持斗魁以回万物之春。
食不足以活妻子,化不足以行乡邻。
忍饥读书忽白首,行歌拾穗将终身。
论事愤叱目若炬,望古踊跃心生尘。
三万里之黄河入东海,五千仞之太华磨苍旻。
坐令此地没胡虏,两京宫阙悲荆榛。
谁施赤手驱蛇龙,谁恢天网致凤麟。
君看煌煌艺祖业,志士岂得空酸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