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塞下曲》
《塞下曲》全文
唐 / 李贺   形式: 古风

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

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

露下旗濛濛,寒金鸣夜刻。

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

秋静见旄头,沙远席羁愁。

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

(0)
注释
胡角:胡人的号角。
北风:冬季的寒风。
蓟门:古代边关名称。
白:白色,这里可能指月光或白骨。
青海道:青海边的道路。
千里:极言路途遥远。
寒金:寒冷的金属,可能指兵器。
夜刻:深夜时分。
蕃甲:异族士兵的铠甲。
蛇鳞:比喻铠甲的鳞片状花纹。
青冢:指王昭君墓。
旄头:古代星宿名,象征战争。
羁愁:羁旅的忧愁。
帐北:营帐北面。
尽:尽头。
河声:黄河的流水声。
塞流:流入边塞。
翻译
胡角吹响北风起,蓟门之地白如水。
天空映照着青海路,城头明月照万里。
露珠滴落军旗上,寒气中金属鸣响夜深。
外族士兵铠甲如蛇鳞,战马嘶鸣在青冢边的白骨旁。
秋意寂静中见到旄头星,远方沙漠引发羁旅之愁。
营帐北面似已到天边,黄河之声穿越边塞流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夜的萧瑟图景,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军事氛围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边疆地区的荒凉与战士们的孤独无奈。

“胡角引北风”,设定了整个诗歌的背景——北方边塞的秋夜,胡人的号角声响起,带来了阵阵寒风。接着,“蓟门白于水”则描绘了一幅边关城楼之下的水面被月光映照如同白昼的情景。

“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诗人通过对天空与道路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辽阔而又清冷的夜晚。城头上的明月,仿佛可以照亮千里的路途,增添了一份超脱尘世的美。

“露下旗濛濛,寒金鸣夜刻”,露水沾湿了战旗,使其变得沉重且模糊不清,同时寒冷的金属声响起,点明了时间——深夜的最后时刻。

“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一句,则生动地描绘出了边塞军营中的战备和动物状态。外来的甲胄紧闭如同锁住巨蟒的鳞片,而远处传来了马匹在寒冷中发出的嘶鸣声。

“秋静见旄头,沙远席羁愁”表达了边塞秋夜的宁静与战士们的心境。旄头可能是指军旗或兵器上的装饰,而沙场之上,远处的长亭似乎也凝聚着战士们的思念和忧虑。

“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则描绘了夜色将尽,边关帐幕之外的天际,似乎在宣告一日的结束。同时,河水的声音穿越了边塞的防线,流向远方。

整首诗通过对北国秋夜景象和军营生活的细致描绘,传达了一种边地战士孤独、寂寞又坚守岗位的情怀,以及自然界与人间生活之间微妙的联系。

作者介绍
李贺

李贺
朝代:唐   字:长吉   籍贯: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生辰:约公元791年-约817年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猜你喜欢

陪晏相公游韩王水硙园三首·其二

行遍洛川南北岸,自怜探赏颇穷幽。

不知物外清闲境,只在韩王水硙头。

(0)

九日庭菊未开桃花反盛放异而索句得七绝四章但取协韵不分次第也·其一

准拟花前醉浊醪,重阳无菊眼空劳。

秋风恐被骚人怨,吹取晴霞上小桃。

(0)

西湖泛舟辄用前韵寄呈君实

画船容与到桥还,举袂依然洛酒斑。

湖上晓光涵潩水,坐中晴色见嵩山。

心缘念别如多事,身为移居似不闲。

叠石石淙虽两处,福昌阳翟正中间。

(0)

寿安

锦屏山下锦江人,西去东来自在身。

正是春天好时节,枉遭风起作埃尘。

(0)

净众寺新禅院

金寺西郊外,一来烦恼摅。

凡逢似仙境,鲜不属僧居。

岸绿见翘鹭,溪清无隐鱼。

残阳已周览,欲去几踌躇。

(0)

琼台

台岭周回八百里,琼台中立许谁登。

宵分疑有群仙集,月白风清最上层。

(0)
诗词分类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诗人
赵岐 蔡蒙吉 孙浩然 陈宗礼 孟珙 方孝标 仲长统 胡煦 叶李 郑常 陈翥 沈荃 苏小小 杜淹 仇靖 彭端淑 李陵 杨嗣复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