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壑庵》
《壑庵》全文
清 / 姚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径尾柴门背夕曛,密窗经磬静中闻。

晚荷隔树明孤白,早桂沿山动暗薰。

秋色自宜清净佛,湖光能作合离云。

入尘惭有六根缚,愿此皈依谢俗氛。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禅意的画面。诗人姚燮以“壑庵”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深山古寺的幽静与自然之美。

首联“径尾柴门背夕曛,密窗经磬静中闻”,开篇即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静谧祥和的氛围。夕阳西下,光线从柴门后洒落,映照在小径上,而室内传来经磬的声音,显得格外宁静。这里不仅描绘了物理上的静,更蕴含着心灵的平和与内心的宁静。

颔联“晚荷隔树明孤白,早桂沿山动暗薰”,进一步扩展画面,将视线从室内引向室外。晚荷在树影间独自绽放,其白色花瓣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明亮;而远处山间,早桂随风轻轻摇曳,散发出淡淡的香气。这两句通过对比晚荷的明净与早桂的暗香,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生机。

颈联“秋色自宜清净佛,湖光能作合离云”,将自然景观与佛教思想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清净与和谐的追求。秋天的景色本就适合修行之人,湖面上的云雾仿佛在诉说着生与死、聚与散的哲理,暗示着宇宙万物的循环不息。

尾联“入尘惭有六根缚,愿此皈依谢俗氛”,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的愧疚与渴望解脱的心声。在尘世中,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常常被欲望所束缚,难以达到内心的清净。因此,诗人希望借由皈依佛法,摆脱世俗的纷扰,寻求心灵的解脱与自由。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宁静、和谐与解脱的向往。

作者介绍
姚燮

姚燮
朝代:清   字:梅伯   号:复庄   籍贯: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   生辰:1805—1864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县)北仑区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红学、诗歌、书画。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等。
猜你喜欢

府教和章狎至再用韵为谢

平生故人谁绨袍,元龙湖海风裁高。

吟诗仓卒供十手,清水新淬龙文刀。

壮如沙场驰百马,奇如甘蝇飞如射。

寒笺字字明华星,掩耳不及春霆惊。

一天风月四方钱,冷淡未必输华鲜。

人生端有不朽事,虚名岂足惊乌鸢。

小年担书走京国,腕中一笔万斛力。

近来言语不惊人,出户谁复思安仁。

何当解鞯饲我驴,娇儿喜归争挽须。

来时雪花大如席,缫车卷玉鸣桑枯。

一年春风又如客,山中无人吟不得。

烦君远致北海秋,雁鹜行中洗朱墨。

(0)

和登楼晚望·其二

一带江流接太虚,危楼特地幻荒芜。

移来瀛丈三山胜,画出潇湘八景图。

何处归帆随倦鸟,满汀落日照晴凫。

须臾得月添佳致,万顷寒冰浸玉壶。

(0)

道中即事·其十二

田翁不省雪模糊,紧闭柴门拥地炉。

自许小厖分席坐,是间宁复著吾徒。

(0)

刘寺

曾住昭阳殿里头,何年香骨掩荒丘。

虚传碧落归仙去,谁见苍梧从帝游。

鸾阁粉销尘影暗,蜃炉香冷石人愁。

风前不敢梅花折,犹恐君恩宠未休。

(0)

书墨竹

伯夷有宿世契,子猷结千古交。

烟外三叶五叶,雨中一梢两梢。

(0)

凤凰台

江山依旧昔人非,多少兴亡问不知。

雁去又逢重到日,凤归安得再来时。

风吹木叶随渔艇,霜压芦花出酒旗。

特地待吟吟未稳,数声昏笛戍楼吹。

(0)
诗词分类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诗人
李孝光 陆求可 王炎 何梦桂 诗经 张嵲 朱松 林则徐 韦应物 晏殊 唐寅 李煜 傅山 戴表元 张籍 刘子翚 许景衡 上官婉儿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