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尾柴门背夕曛,密窗经磬静中闻。
晚荷隔树明孤白,早桂沿山动暗薰。
秋色自宜清净佛,湖光能作合离云。
入尘惭有六根缚,愿此皈依谢俗氛。
径尾柴门背夕曛,密窗经磬静中闻。
晚荷隔树明孤白,早桂沿山动暗薰。
秋色自宜清净佛,湖光能作合离云。
入尘惭有六根缚,愿此皈依谢俗氛。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禅意的画面。诗人姚燮以“壑庵”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深山古寺的幽静与自然之美。
首联“径尾柴门背夕曛,密窗经磬静中闻”,开篇即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静谧祥和的氛围。夕阳西下,光线从柴门后洒落,映照在小径上,而室内传来经磬的声音,显得格外宁静。这里不仅描绘了物理上的静,更蕴含着心灵的平和与内心的宁静。
颔联“晚荷隔树明孤白,早桂沿山动暗薰”,进一步扩展画面,将视线从室内引向室外。晚荷在树影间独自绽放,其白色花瓣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明亮;而远处山间,早桂随风轻轻摇曳,散发出淡淡的香气。这两句通过对比晚荷的明净与早桂的暗香,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生机。
颈联“秋色自宜清净佛,湖光能作合离云”,将自然景观与佛教思想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清净与和谐的追求。秋天的景色本就适合修行之人,湖面上的云雾仿佛在诉说着生与死、聚与散的哲理,暗示着宇宙万物的循环不息。
尾联“入尘惭有六根缚,愿此皈依谢俗氛”,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的愧疚与渴望解脱的心声。在尘世中,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常常被欲望所束缚,难以达到内心的清净。因此,诗人希望借由皈依佛法,摆脱世俗的纷扰,寻求心灵的解脱与自由。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宁静、和谐与解脱的向往。
平生故人谁绨袍,元龙湖海风裁高。
吟诗仓卒供十手,清水新淬龙文刀。
壮如沙场驰百马,奇如甘蝇飞如射。
寒笺字字明华星,掩耳不及春霆惊。
一天风月四方钱,冷淡未必输华鲜。
人生端有不朽事,虚名岂足惊乌鸢。
小年担书走京国,腕中一笔万斛力。
近来言语不惊人,出户谁复思安仁。
何当解鞯饲我驴,娇儿喜归争挽须。
来时雪花大如席,缫车卷玉鸣桑枯。
一年春风又如客,山中无人吟不得。
烦君远致北海秋,雁鹜行中洗朱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