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丝附朴樕,栖鸟云枯枝。
物情有如此,贱妾当何依。
君子恩已毕,膏沐为谁施。
衰贱焉足纪,乐哉新相知。
迟迟白日晚,百年谁能持。
弃捐勿复道,有酒斟酌之。
韬光日沈饮,忘此孤生悲。
兔丝附朴樕,栖鸟云枯枝。
物情有如此,贱妾当何依。
君子恩已毕,膏沐为谁施。
衰贱焉足纪,乐哉新相知。
迟迟白日晚,百年谁能持。
弃捐勿复道,有酒斟酌之。
韬光日沈饮,忘此孤生悲。
这首诗描绘了女子在情感与生活中的孤独与挣扎,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奈。诗中以自然界的景象来比喻人的情感状态,如“兔丝附朴樕”、“栖鸟云枯枝”,形象地展现了女子在情感上的依附与失落。接着,“物情有如此,贱妾当何依”表达了女子面对现实的无力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
“君子恩已毕,膏沐为谁施”一句,直抒胸臆,女子感叹与君子之间的感情已经结束,她所珍视的恩惠与关爱不再,连日常的美容用品也失去了意义。这种情感的转折,让人感受到女子内心的痛楚与失落。
“衰贱焉足纪,乐哉新相知”则透露出女子在经历情感的波折后,开始寻找新的寄托与希望,尽管过往的哀伤难以忘怀,但对未来仍抱有期待。这反映了人性中既脆弱又坚韧的一面。
“迟迟白日晚,百年谁能持”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百年光阴转瞬即逝,谁能把握住这有限的生命?这句诗深化了主题,将个人的情感置于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之下,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广度。
最后,“弃捐勿复道,有酒斟酌之”、“韬光日沈饮,忘此孤生悲”表达了女子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选择以饮酒自慰,暂时忘却孤独与悲伤。这种自我解脱的方式,虽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但在当时的情境下,或许能提供一种心理上的慰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自然景象比喻,展现了女子在情感与生活中的复杂心境,以及她在面对困境时的挣扎与寻求解脱的过程。
赠君长铗君当歌,每食无鱼叹委蛇。
一朝得见暴公子,櫑具欲与冠争峨。
岂比杜陵贫病叟,终日长镵随短蓑。
斩蛟刺虎老无力,带牛佩犊吏所诃。
故将换砚岂无意,恐君雕琢伤天和。
作诗反剑亦何谓,知君欲以诗相磨。
报章苦恨无好语,试向君砚求馀波。
诗成剑往砚应笑,那将屋漏供悬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