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乱田间,寻僧夜未还。
万缘尘外尽,双树月中攀。
化俗多传偈,观空独掩关。
问余还嗜酒,何日住庐山。
古寺乱田间,寻僧夜未还。
万缘尘外尽,双树月中攀。
化俗多传偈,观空独掩关。
问余还嗜酒,何日住庐山。
这首明代诗人王立道的《野寺》描绘了一幅静谧而超脱的乡村寺庙景象。首句“古寺乱田间”展现了寺庙隐藏在田园之中,远离尘世的喧嚣,突显其清幽之境。次句“寻僧夜未还”则透露出诗人深夜探访僧人的虔诚与对佛法的追求。
第三句“万缘尘外尽”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烦恼的放下,心灵达到了超脱的状态。第四句“双树月中攀”以月光下的双树为背景,进一步渲染出僧人修行的禅意和宁静。
第五句“化俗多传偈”暗示了僧人在传播佛法,影响着周围的人们。最后一句“问余还嗜酒,何日住庐山”,僧人询问诗人是否愿意舍弃尘世的酒爱,隐居山林,流露出对诗人归隐生活的期待和对超然生活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寺庙生活和诗人与僧人的对话,传达出对出尘入定、超脱世俗的向往,以及对自然与精神自由的追求。
素琴横床巾漉酒,千载斯人吾尚友。
祇今与世已相违,再见喜君真耐久。
笑我生缘良易足,畬田新烧屋新筑。
饭牛政自不须歌,失马焉知未为福。
百里未容君疾驱,朝廷用才当不拘。
他年得意辇毂下,莫忘诗篇寄田舍。
越王楼畔彬禅客,为法南游蚤出关。
曾驾铁船冲巨浪,又携锡杖过他山。
梦回故国非无侣,身比孤云只独閒。
君到诸方如问我,年来多病鬓毛斑。
堂上弦歌吏早休,三年官舍冷于秋。
诸公极力争推挽,野老何知欲借留。
去矣青云皆坦路,归欤明月只扁舟。
都城故旧如相问,草满空山自牧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