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将凡圣比云泥,椿菌之年本不齐。
度世无劳大稻米,升天只用半刀圭。
人间嗟对黄昏槿,海上闲听碧落鸡。
旌节行中令引道,便从尘外踏丹梯。
莫将凡圣比云泥,椿菌之年本不齐。
度世无劳大稻米,升天只用半刀圭。
人间嗟对黄昏槿,海上闲听碧落鸡。
旌节行中令引道,便从尘外踏丹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元略所作,名为《赠毛仙翁》。诗中充满了对道家修炼成仙的向往和赞美。
“莫将凡圣比云泥,椿菌之年本不齐。”
这两句话通过云泥来形象地表达了普通人与圣人的区别,指出他们寿命不同,意在强调道家修炼能够超脱尘世的束缚,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
“度世无劳大稻米,升天只用半刀圭。”
这两句则是说修炼者不需要像普通人一样辛勤劳作,只需少量的精华(半刀圭)即可攀登仙界,反映了道家追求简约而高效的修炼之法。
“人间嗟对黄昏槿,海上闲听碧落鸡。”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状态。诗人在黄昏时分与人间告别,在海上悠然自得地聆听着仙鹤(碧落鸡)的叫声。
“旌节行中令引道,便从尘外踏丹梯。”
最后两句表达了修炼者依照正确的指引,顺利地通过丹道的修炼步骤,从而摆脱凡尘,达到仙界。这里的“旌节”、“丹梯”都是道家修炼的象征。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超逸,充分展现了诗人对道教追求不朽的精神世界的向往和赞美。在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对于生命意义和精神追求的一种独特理解。
八十雪眉翁,灯前屡歔欷。
问之尔何者,不语惟抆泪。
良久云老矣,未始逢此事。
种粟满川原,幸已皆茂遂。
喜闻欲登熟,近复失所冀。
有虫大如蚕,日夜啮其穗。
群鸦利虫食,剪摘俱在地。
驱呵力难及,十止馀三四。
供家固未足,王税何由备。
瘠土耕至骨,所得几何利。
又令遭此祸,不晓上天意。
在世幸许年,必以饥馑死。
闻之不敢诘,但愧有禄位。
移灯面空壁,到晓曾不寐。
长安鬻碑者,遗我古鼎铭。
不知其所来,有眼实未经。
凡百十九字,诡怪摹物形。
纵横下点画,不类子与丁。
试考诸传说,其源已冥冥。
宣王石鼓文,气韵殊飘零。
始皇峄山碑,骨骼何竛竮。
我恐鬼哭时,正为此物灵。
安得不死神,提去询大庭。
为我译其辞,读之骇群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