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掬之泉,可湘可沿。一拳之石,可漱可眠。
其动也以天。万壑之风,不琴而弦。
两山之云,不炉而烟。其静也以天。
前钟后鼎,左瓢右箪。
何荣何辱,孰愚孰贤,先生笑而不言。
一掬之泉,可湘可沿。一拳之石,可漱可眠。
其动也以天。万壑之风,不琴而弦。
两山之云,不炉而烟。其静也以天。
前钟后鼎,左瓢右箪。
何荣何辱,孰愚孰贤,先生笑而不言。
这首诗名为《紫薇翁歌》,创作于宋末元初,由诗人于石所著。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法则和天地不仁的哲学思考,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一掬之泉, 可湳可沿。 一拳之石,可漱可眠。其动也以天。" 这几句诗描述了小溪的流水和岩石的宁静,通过“其动也以天”表达了万物皆由自然法则而运动,与人类无关。
接着,“万壑之风,不琴而弦。 两山之云,不炉而烟。” 这里的“万壑之风”与“两山之云”,象征着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尽管没有人为的音乐或烟火,但自然本身就是最完美的乐章。
"其静也以天。"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界的宁静也是遵循天道的体现。
最后,“前钟后鼎,左瓢右箪。何荣何辱,孰愚孰贤,先生笑而不言。” 这几句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状态。钟、鼎、瓢、箪等都是古代的器物,这里象征着一种简单而安逸的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荣辱、愚贤等概念都变得不再重要,而“先生”面对这些世间的是非,只是笑而不言,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返璞归真、顺应自然之道的追求,以及面对纷扰复杂的世间是非保持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
山驿萧条酒倦倾,嘉陵相背去无情。
临流不忍轻相别,吟听潺湲坐到明。
逐逐何时知足。来归山,共种菊。
有松为酒,有藜当肉。亦有涧底芝,亦有岩上瀑。
白日自觉如年,青山长是对目。
闲云与充封门人,清风为作扫室仆。
朝宴息乎长松之阴,夜偃仰乎冷翠之谷。
我无涕唾津精气血液,了绝喜怒哀乐爱恶欲。
练空碧毓紫冲兮身如玉,乘气御飞兮咏九霞之曲。
布袋包尽太虚空,拄杖击破三千界。
世界若还击得碎,拄杖何止如许大。
若言包得太虚空,虚空却在布袋外。
如何偏爱此等物,常与小儿作一队。
问世人,会不会。夺了他拄杖,抢了他布袋。
打杀许多小孩儿,看他弥勒何能解。
弥勒抚掌笑呵呵,明月清风无挂碍。
等到龙华三会时,依前有一弥勒在。
黄鹂声断桃花飞,一雨三日溪水肥。
龙孙破地蝴蝶懒,梅子如豆糁青枝。
东风吹转杨柳腰,村南村北杜鹃啼。
稻针刺水鸥抱卵,双燕商量春欲归。
蟾溪主人拆社瓮,百杯醉我烂如泥。
翠麓轩壁凝古墨,一阕松窗伤春词。
夜来饮到姮娥去,笙鹤响空人不知。
露华烟华湿苍藓,朦胧沆瀣沾我衣,瀑布悬珠溅紫芝。
山猿恐我呼杖屦,啼到日高丈二时。
庐山山下一回首,只是此生长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