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契伊周后,功名事业谁。
眼惊希世杰,心喜太平时。
不老池边凤,长生印上龟。
旂常书不尽,太庙有宗彝。
稷契伊周后,功名事业谁。
眼惊希世杰,心喜太平时。
不老池边凤,长生印上龟。
旂常书不尽,太庙有宗彝。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质为王公明所作的祝寿诗之一,名为《上王公明寿四首(其三)》。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手法,表达了对王公明功勋卓著、德高望重的赞美之情。
首句“稷契伊周后”,以古代贤臣稷、契、伊尹、周公为喻,赞扬王公明如同这些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不仅在功业上成就非凡,更在道德品质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接下来,“功名事业谁”一句,通过反问的形式,强调了王公明在功业上的卓越地位,无人能及。
“眼惊希世杰,心喜太平时”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王公明在世时的辉煌成就和国家的繁荣景象,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眼惊”和“心喜”生动地展现了人们目睹其功绩和国家盛世时的激动与喜悦。
“不老池边凤,长生印上龟”运用了“池边凤凰”和“印上龟”的典故,象征着王公明如同凤凰一般长寿不老,又如龟印般长生不灭,寓意其品德与功业将永垂不朽。
最后,“旂常书不尽,太庙有宗彝”两句,以“旂常”(即旗帜)和“太庙”为载体,表达了对王公明功绩的无限赞誉和对其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的肯定。其中,“书不尽”暗示了王公明的功绩之大,难以完全记载;“太庙有宗彝”则意味着王公明的功勋将被载入史册,成为后人敬仰的对象。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王公明功勋、品德以及对国家贡献的高度赞扬,展现了诗人对这位杰出人物的深切敬意和美好祝愿。
柳公遗迹留芳扁,一度摩挲一叹嗟。
佛阁僧居如穴蚁,梵编虫蠹失惊蛇。
文占天上奎星聚,语到宵中斗柄斜。
老衲畏寒仍戒酒,不能伴客赋梅花。
鬓毛萧飒已成翁,奇怪胸中尽扫空。
尚要俗人传好事,岁残乞米送卢仝。
山中上元节,天上野云收。
豁开广寒殿,清光射斗牛。
姮娥与灯正,耿耿相应酬。
一点难瞒处,灯毬挂树头。
笼中看走马,林下恣闲游。
吹灭旧纸撚,泼翻投子油。
暗中有路明如日,露柱相逢笑不休。
既能明似镜,何用曲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