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垣先识冷,白露早为霜。
度草无留绿,霏林不约黄。
萧森馀夜气,熠耀晃晨光。
鸿雁偏知信,南飞叫数行。
塞垣先识冷,白露早为霜。
度草无留绿,霏林不约黄。
萧森馀夜气,熠耀晃晨光。
鸿雁偏知信,南飞叫数行。
这首诗描绘了霜降时节边塞的景象,充满了浓厚的自然与季节变换的诗意。
首句“塞垣先识冷”,以“塞垣”指代边塞之地,点明了地点,通过“先识冷”三字,形象地表达了边塞地区气候寒冷的特点,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白露早为霜”一句,运用了“白露”这一自然现象,巧妙地引出了“霜”的主题。白露未干即凝结成霜,不仅表现了天气的寒冷,也暗示了时间的紧迫和季节的更迭。
“度草无留绿,霏林不约黄”两句,通过“度草”和“霏林”两个意象,生动地展现了霜降后植物的变化。草木不再保持绿色,林叶也不再是金黄,而是被霜染成了另一种颜色,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界的季节变换。
“萧森馀夜气,熠耀晃晨光”则进一步描绘了霜降后的清晨景象。夜气的萧瑟与晨光的熠耀形成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宁静与活力,也寓意着新一天的开始和希望。
最后,“鸿雁偏知信,南飞叫数行”以鸿雁南飞的形象,象征着季节的变迁和生命的迁徙。鸿雁的叫声,既是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反应,也是对远方的呼唤,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哲理。
整首诗通过对霜降时节边塞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生命的顽强,同时也蕴含了对时间流逝、季节更替的深刻思考。
初冬天气暖,小似立春时。
万树无多叶,千花试一枝。
天红霜有信,星晕雨先期。
怕见梅花发,愁怀未办诗。
阴风吹林乌鹊悲,猛虎欲出人先知。
目光炯炯当路坐,将军一见弧矢堕。
几家插棘高作门,未到日没收猪豚。
猛虎虽猛犹可喜,横行只在深山里。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