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汪尚书夫人挽诗》
《汪尚书夫人挽诗》全文
元 / 余阙   形式: 五言律诗

喧喧引长绂,箫鸣闾井间。

旌连绮霞阁,路指敬亭山。

泉底鸾台掩,城中翟盖还。

尚书老归国,谁与袭芳兰。

(0)
鉴赏

这首挽诗《汪尚书夫人挽诗》由元代诗人余阙所作,通过对汪尚书夫人的追忆,展现了其生前的尊贵地位与高尚品德。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典故,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既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悼,也体现了对高尚人格的赞美。

“喧喧引长绂,箫鸣闾井间。”开篇以“喧喧”形容热闹的场景,长绂象征高官的服饰,箫鸣则暗示着音乐的悠扬,闾井间则是民间的聚居地。这两句描绘了汪尚书夫人去世后,其家族及社会对其逝世的哀悼之情,通过热闹的仪式和音乐表达出来。

“旌连绮霞阁,路指敬亭山。”接着,诗人使用“旌连”形容仪仗队列的连续不断,绮霞阁可能是汪尚书夫人家中的建筑,而敬亭山则是远处的名山。这两句通过视觉上的对比,展现了汪尚书夫人家族的显赫地位以及其逝世后对她的怀念之情延伸至更广阔的自然景观。

“泉底鸾台掩,城中翟盖还。”“鸾台”可能是指古代的宫殿或高台,这里用来形容汪尚书夫人的安息之所。“翟盖”是古代贵族出行时所用的车盖,此处用来比喻汪尚书夫人的逝世。这两句通过“掩”和“还”的动作,形象地表现了汪尚书夫人从生前的繁华到逝世后的宁静,以及人们对她的怀念与哀思。

“尚书老归国,谁与袭芳兰。”最后两句,诗人将汪尚书夫人与“尚书老”联系起来,暗示她与丈夫共同经历了国家的事务,而“谁与袭芳兰”则表达了对汪尚书夫人美德的传承无人能继的感慨,芳兰在这里象征着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声誉。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不仅展现了汪尚书夫人的生前荣光与逝世后的哀悼,也体现了对高尚人格的颂扬和对美德传承的思考。

作者介绍

余阙
朝代:元   字:廷心   籍贯:元庐州   生辰:1303—1358

(1303—1358)元庐州人,字廷心,一字天心,先世为唐兀氏。顺帝元统元年进士,授同知泗州事,为政严明,宿吏皆惮之。入为中书刑部主事,以忤权贵,弃官归。寻以修辽、金、宋三史,召为翰林修撰。至正十二年,任淮西副使、佥都元帅府事,守安庆,御来犯军,升江淮行省参知政事、拜淮南行省左丞。十七年十月,为陈友谅、赵普胜军包围。次年正月,城陷,自刭。谥忠宣。为文有气魄。有《青阳集》。
猜你喜欢

风哀十首·其五

鼓盆声断感庄生,叶落花残蝶梦惊。

堂上月明姑舅老,眼中云散海田更。

鸟啼猿哭恨千古,地冷天寒歌一声。

泪滴西风心欲折,鼓盆声断感庄生。

(0)

清远峡

五十年来几系舟,宦途奔逐苦淹留。

登临剩有归山志,信宿能无去国谋。

台榭纡回参帝子,碑文斑驳识猿猴。

乾坤老我耽佳景,此地还应续胜游。

(0)

贫居自述·其三十五

抱膝吁嗟叹世情,几人相与肯忘形。

追随鸥鹭皆朋友,来往渔樵总弟兄。

对客几回高议论,安贫非是小生成。

纷纷意气轻肥马,双眼何曾幸识荆。

(0)

杂咏遣怀六首·其三

到耳清声蕉叶雨,入怀香气芰荷风。

倚栏一曲心如水,意趣人间几个同。

(0)

题芙蓉孤鹜

秋花倒影杂波光,惊破孤凫梦觉长。

露下碧梧针线冷,玉人何处绣鸳鸯。

(0)

再呈白沙

最好江门恨到迟,欲招渔父借蓑衣。

狂生醉里春如许,一任随花傍柳归。

(0)
诗词分类
初中必背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诗人
刘大夏 洪迈 康与之 潘耒 郑梦周 张谓 陆容 陈人杰 许敬宗 刘铭传 范致虚 王士祯 赵令畤 徐陵 李九龄 杨炎正 孙星衍 赵葵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