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最高,动蹑赤城霞。
何以静双目,扫山除妄花。
何以洁其性,滤泉去泥沙。
灵境物皆直,万松无一斜。
月中见心近,云外将俗赊。
山兽护方丈,山猿捧袈裟。
遗身独得身,笑我牵名华。
天台山最高,动蹑赤城霞。
何以静双目,扫山除妄花。
何以洁其性,滤泉去泥沙。
灵境物皆直,万松无一斜。
月中见心近,云外将俗赊。
山兽护方丈,山猿捧袈裟。
遗身独得身,笑我牵名华。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修行者返回天台山的境界。诗人以精妙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超凡脱俗的画面,传递出一种远离尘世、追求心灵纯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动蹑赤城霞”表达了诗人对高洁之境的向往,而“何以静双目,扫山除妄花”则透露出修行者在寻找内心宁静的过程中,清理掉一切虚幻不实之物的决心。
接下来的“何以洁其性,滤泉去泥沙”更进一步强调了对纯净本性的追求,以及通过类似于滤除溪水中的泥沙那样来净化内在的过程。
“灵境物皆直,万松无一斜”则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自然景象中的一种神秘而又直接的精神状态。紧接着,“月中见心近,云外将俗赊”表达了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界来洞悉自己内心世界,并远离世间纷扰的心境。
“山兽护方丈,山猿捧袈裟”则是对修行者与自然和谐共生状态的形象描绘,它暗示了一种超越人我界限的精神境界。而最后,“遗身独得身,笑我牵名华”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名利的超脱,以及对于个人真实存在的坚守。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天台山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修行者与之交融的情形,展现了一种追求心灵高洁、精神自在的理想境界。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