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桑已值山河改,看菊还怜甲子同。
千载子云朱仲晦,不将应璩比陶公。
种桑已值山河改,看菊还怜甲子同。
千载子云朱仲晦,不将应璩比陶公。
这首诗由清代诗人李希圣所作,名为《论诗绝句四十首(其六)陶渊明》。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对比手法,展现了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深刻理解和赞赏。
首句“种桑已值山河改”,以“种桑”这一农耕活动为切入点,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世事的变迁。这里的“山河改”不仅指自然环境的变化,更暗含着社会政治格局的更迭。通过这一句,诗人巧妙地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次句“看菊还怜甲子同”,则以“看菊”这一秋季景象,以及“甲子同”这一时间概念,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菊花在秋天盛开,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和高洁的品格。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陶渊明那种超脱世俗、坚守自我精神的敬仰之情。同时,“甲子同”也意味着时间的循环往复,强调了陶渊明作品中所蕴含的永恒价值。
后两句“千载子云朱仲晦,不将应璩比陶公”,直接点名了陶渊明与另一位古代文人子云朱仲晦的比较。通过这一对比,诗人突出了陶渊明的独特之处——他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中体现了对自由、自然和真我的追求,这种精神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成为了后世文人效仿的典范。诗人在此表达了对陶渊明深沉的敬意,并强调了陶渊明作品的深远影响和独特价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深情赞美,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传统精神的传承。诗中巧妙的比喻和对比,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也加深了读者对陶渊明及其作品内涵的理解。
隋堤望楚国,江上一归人。
绿气千樯暮,青风万里春。
试才初得桂,泊渚肯伤蘋。
拜手终悽怆,恭承中外亲。
自小从游惯,多由戏笑偏。
常时矜礼数,渐老荷优怜。
见主承休命,为郎贵晚年。
伯喈文与篆,虚作汉家贤。
穆满恣逸志,而轻天下君。
一朝得八骏,逐日西溟濆。
寂漠崦嵫幽,绝迹留空文。
三千閟宫艳,怨绝宁胜云。
或言帝轩辕,乘龙凌紫氛。
桥山葬弓剑,暧昧竟难分。
不思五弦琴,作歌咏南薰。
但听西王母,瑶池吟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