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少从外氏学,玉叉得自初白翁。
拊不留手泽可鉴,截肪之色形如弓。
下安桃竹强名杖,挂画取钱其用同。
当年操几迁书筴,日见摩挲太心剧。
百年阅历几人存,古器犹完亦足惜。
后生不及并世生,老辈风流略可识。
卷帘霜下夜钟鸣,罢酒传观醉默默。
回首袁花暮草生,得树楼空梦颜色。
江城星月照人寒,故物苍茫见手泽。
吁嗟乎双杖之铭亡其词,赤藤如铁今安归。
渭阳送后头如雪,尚咏琼瑰玉佩诗。
先生少从外氏学,玉叉得自初白翁。
拊不留手泽可鉴,截肪之色形如弓。
下安桃竹强名杖,挂画取钱其用同。
当年操几迁书筴,日见摩挲太心剧。
百年阅历几人存,古器犹完亦足惜。
后生不及并世生,老辈风流略可识。
卷帘霜下夜钟鸣,罢酒传观醉默默。
回首袁花暮草生,得树楼空梦颜色。
江城星月照人寒,故物苍茫见手泽。
吁嗟乎双杖之铭亡其词,赤藤如铁今安归。
渭阳送后头如雪,尚咏琼瑰玉佩诗。
这首《玉画叉歌为椒园先生作》是清代诗人汪中所作,通过对玉画叉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玉画叉,不仅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诗中提到的“外氏学”、“初白翁”,暗示了这件物品的来历与传承,体现了古代文人雅士对于器物的珍视与欣赏。玉画叉的材质、形状、功能以及与先生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都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通过“下安桃竹强名杖,挂画取钱其用同”的描述,可见其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并重。
“百年阅历几人存,古器犹完亦足惜。”这一句表达了对古物保存的感慨,强调了历史遗存的价值。接着,“后生不及并世生,老辈风流略可识。”则反映了时代变迁中,传统技艺与文化传承的不易,以及对前辈智慧与精神的敬仰。
最后,“江城星月照人寒,故物苍茫见手泽。”将自然景象与古物相融合,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氛围,进一步凸显了玉画叉作为历史见证者的角色。而“吁嗟乎双杖之铭亡其词,赤藤如铁今安归。”则表达了对失去铭文与原物的遗憾,以及对它们背后故事的追思。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玉画叉的独特魅力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蕴含了对历史、传统与文化的深刻思考。
十载閒经紫塞秋,辟书连上得君留。
一身已共冰壶洁,八法堪同墨宝收。
寿几欢心怜綵服,诗庭虚席待良筹。
古今京洛风埃甚,去有亨途莫倦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