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从飞锡到銮坡,几度华亭梦里过。
琪树俨然窥色相,浮屠依旧枕名阿。
香销石鼎尘留榻,云静松窗鸟自歌。
行遍当时诵经处,觉来还记白云多。
天从飞锡到銮坡,几度华亭梦里过。
琪树俨然窥色相,浮屠依旧枕名阿。
香销石鼎尘留榻,云静松窗鸟自歌。
行遍当时诵经处,觉来还记白云多。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对华亭寺的深情回忆与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佛教圣地的深刻感悟。
首句“天从飞锡到銮坡”,以“飞锡”象征僧人的行脚,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僧人生活相融合,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几度华亭梦里过”则直接点明了诗人对华亭寺的频繁梦回,表达了对这个地方的深切怀念与向往。
接下来,“琪树俨然窥色相,浮屠依旧枕名阿”两句,通过“琪树”、“浮屠”(佛塔)等佛教元素,不仅描绘了华亭寺的庄严与神圣,也暗示了诗人内心对于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与追求。同时,“色相”与“名阿”的对比,既体现了佛教中对物质与精神世界的思考,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关系的探索。
“香销石鼎尘留榻,云静松窗鸟自歌”则进一步描绘了华亭寺的宁静与和谐。石鼎之香消散,榻上积满尘埃,云朵静止,松窗之下鸟儿自由歌唱,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寺庙的清幽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最后,“行遍当时诵经处,觉来还记白云多”两句,诗人通过回顾自己曾经在华亭寺诵经的场景,表达了对那段时光的深深怀念。而“觉来还记白云多”则以“白云”象征着美好的回忆与纯净的心灵状态,强调了诗人对华亭寺美好记忆的珍视与回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细腻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华亭寺的深情回忆与向往,以及对佛教精神世界深刻的理解与追求。
楚俗不事事,巫风事妖神。
事妖结妖社,不问疏与亲。
年年十月暮,珠稻欲垂新。
家家不敛穫,赛妖无富贫。
杀牛贳官酒,椎鼓集顽民。
喧阗里闾隘,凶酗日夜频。
岁暮雪霜至,稻珠随陇湮。
吏来官税迫,求质倍称缗。
贫者日消铄,富亦无仓囷。
不谓事神苦,自言诚不真。
岳阳贤刺史,念此为俗屯。
未可一朝去,俾之为等伦。
粗许存习俗,不得呼党人。
但许一日泽,不得月与旬。
吾闻国侨理,三年名乃振。
巫风燎原久,未必怜徙薪。
我来歌此事,非独歌政仁。
此事四邻有,亦欲闻四邻。
昔在京城心,今在吴楚末。
千山道路险,万里音尘阔。
天上参与商,地上胡与越。
终天升沈异,满地网罗设。
心有无朕环,肠有无绳结。
有结解不开,有环寻不歇。
山岳移可尽,江海塞可绝。
离恨若空虚,穷年思不彻。
生莫强相同,相同会相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