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傲何人此昼眠,长林丰草性相便。
翛然无事鼾然适,庄蝶不教到梦边。
寄傲何人此昼眠,长林丰草性相便。
翛然无事鼾然适,庄蝶不教到梦边。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悠远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隐士在自然中的悠闲生活。诗人以“寄傲”开篇,点明了隐士虽身居尘世,却心怀高远,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与自由。接着,“何人此昼眠”一句,引出画面中主人公昼寝于林间的情景,暗示了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
“长林丰草性相便”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宜人,长满树木的林地与茂盛的草地相互映衬,为隐士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栖息之所。这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方式,不仅满足了物质需求,更深层次地体现了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翛然无事鼾然适”则直接描绘了隐士的日常生活状态——无忧无虑,自在安逸。他似乎完全沉浸在自然之中,达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连梦都与外界隔绝,体现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最后,“庄蝶不教到梦边”借用《庄子》中的典故,进一步强调了隐士与世无争、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庄周梦蝶的故事象征着个体与世界、自我与非我之间的界限模糊,而此处的“庄蝶”则寓意着隐士与尘世的隔绝,他仿佛已经超越了世俗的束缚,达到了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士昼寝于自然之中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和对精神自由的不懈追求,充满了浓厚的文人情怀和哲学思考。
雪泥春既融,晓日初破雾。
出门寻故人,来往不数步。
共谈江南胜,闭眼想去路。
松风被茅屋,稻垄立白鹭。
行看贼围解,春水即可渡。
先当上钟山,次第入庐阜。
生平泉石念,久受尘土污。
况今九死馀,转觉处事误。
豫怀岩壑里,所至陪杖屦。
可行君莫辞,行李我已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