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再述·其一》
《再述·其一》全文
清 / 黄遵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誓师仗钺大王雄,虐使连声詈宋聋。

万国谈瀛惊创见,八方震电怒环攻。

寇来直指齐云观,兵起谁张救日弓?

况是黑龙江上月,旌旗光照血波红。

(0)
鉴赏

这首诗《再述(其一)》由晚清诗人黄遵宪所作,展现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遭受侵略时的愤慨与忧虑。

首句“誓师仗钺大王雄”,描绘了国家领袖在关键时刻的英勇姿态,手持钺斧,誓师出征,显示了领导者的威严与决心。接下来,“虐使连声詈宋聋”一句,通过“连声詈”这一动作,形象地表现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和对宋国的侮辱,暗示了战争的背景和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万国谈瀛惊创见,八方震电怒环攻”两句,进一步渲染了战争的紧张氛围。万国震惊于这场前所未有的冲突,八方震动,如同雷电般愤怒的攻击,不仅强调了战争的规模和激烈程度,也反映了国际社会对这一事件的关注和反应。

“寇来直指齐云观,兵起谁张救日弓?”这两句则聚焦于战争的具体场景,敌人直逼齐云观,显示出侵略者的目标明确且行动迅速;而“谁张救日弓”则隐喻了国家在面对侵略时寻求援助的迫切心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正义力量的支持与期待。

最后一句“况是黑龙江上月,旌旗光照血波红”以黑龙江上的月色为背景,将战争的残酷与壮烈交织在一起。月光下,飘扬的旗帜映照在血红色的波浪上,既展现了战争的血腥与惨烈,也寓意着胜利的希望与光明。整首诗通过这些生动的描绘,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尊严和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抗侵略、追求和平的决心。

作者介绍
黄遵宪

黄遵宪
朝代:清   字:公度   籍贯:汉族客家   生辰: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汉族客家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黄遵宪出生于广东嘉应州,1876年中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的作品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猜你喜欢

过严陵钓台

桐江一线出天都,两汉高风旷代无。

帝座暂来居士迹,云台终少客星图。

祇缘秉性娱山水,不为逃名隐钓屠。

试问垂竿何处所,凌空峭壁望模糊。

(0)

夏日偶至山姜村因过渔唱轩寻造蒙斋侍郎墓次感旧述事·其二

丈四高坟宿草深,初栽松柏已成阴。

丰碑颇悉生前事,誓墓微徵死后心。

雄辨思来犹约略,风仪无计可追寻。

三年留得生刍在,腹痛谁知忍到今。

(0)

庄愈庐舍人斋中双盆梅歌次陆根堂编修韵

尊前玉色东风面,嫩晴天气华堂晏。

主人爱梅有梅癖,邓尉山塘踏来遍。

人间国色无双姿,无双有双得两枝。

我生不识邢与尹,神光旖旎今见之。

须臾裙屐联翩至,对此那能辞一醉。

当歌忆昔发余思,竹炉山馆茶初试。

年时扈从今退翁,梅花应笑同非同。

归来忍负梅花约,坐觉日月成虚空。

常怪此花遗《骚》仅存《雅》,逃名遂性全山野。

纵令牙笙檀板为君容,终许破毡纸帐为君写。

(0)

一日复一日

一日复一日,一岁复一岁。

朝饔而夕飧,开眼阅斯世。

食之饱嘻嘻,食不饱怡怡。

寿命长短不可知,读书乐道无废时。

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

开眼阅斯世,朝饔而夕飧。

食不饱吾悲,食饱吾犹思。

寿命长短不可知,悯人疾苦无已时。

(0)

仲春七日朱抚军邀至湖上偶成

山水清音晚更调,梵宫随处可逍遥。

篮舆穿碧闻溪响,雪岸抽黄见柳条。

谈笑暂时抛案牍,堤防终日为江潮。

舣舟且向孤山去,携取寒香到酒瓢。

(0)

天门行

涧水奔山啮石根,逆流百折趋铁门。

铁门山上垒培在,居民曰是陈公屯。

瓦砾崩翻烧黔黑,荒冢草白天黄昏。

犹传壬午世反侧,函谷关溃无完邑。

我公陟巘辟巉石,率民坚守勿降贼。

贼移檄文谓公语:弹丸区区何自苦?

公挥炮石击贼军,双眦俱裂詈狗鼠。

黄巾万众并牛力,飞镞满眼天地黑。

累卵难支巢树倾,苍颠黄口遭刲磔。

更张空弮无所惧,齿龈血颈僵不仆。

同时哲嗣亦罹殃,遗民负土营双墓。吁嗟乎!

天柱地维昔崩摧,金城铁瓮空崔嵬。

北门锁钥堕燕蓟,上东门亦军延开。

迎降倒戈满眼是,公独守死何雄哉!

春来杜宇犹啼血,瓦棺不朽常山舌。

落落青松三尺堆,常照嵩峰万古月。

(0)
诗词分类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诗人
王安礼 赵祯 欧阳炯 于鹄 颜延之 林纾 郭子仪 裴迪 刘大夏 洪迈 康与之 潘耒 郑梦周 张谓 陆容 陈人杰 许敬宗 刘铭传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