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穷庄易到源渊,三教从来共本根。
自到少林应已悟,后来谁为晓宗门。
曾穷庄易到源渊,三教从来共本根。
自到少林应已悟,后来谁为晓宗门。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裳对禅宗六祖慧能与二祖达摩之间传承的深刻感悟。通过“曾穷庄易到源渊,三教从来共本根”两句,诗人表达了对道家、儒家和佛家这三大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的深入理解,认为它们在根本上是相通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统一。
“自到少林应已悟,后来谁为晓宗门”则进一步阐述了禅宗的精髓,暗示了二祖达摩在少林寺的修行中已经领悟到了佛法的真谛,而后来的禅师们则需要继续探索和理解这一宗门的奥义。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禅宗智慧的敬仰与追求,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内涵的独到见解。
才子神骨清,虚竦眉眼明。
貌应同卫玠,鬓且异潘生。
初戴莓苔帻,来过丞相宅。
满堂归道师,众口宗诗伯。
须臾里巷传,天子亦知贤。
出诏升高士,驰声在少年。
自为才哲爱,日与侯王会。
匡主一言中,荣亲千里外。
更闻仙士友,往往东回首。
驱石不成羊,指丹空毙狗。
孤帆淮上归,商估夜相依。
海雾寒将尽,天星晓欲稀。
潮头来始歇,浦口喧争发。
乡树尚和云,邻船犹带月。
到洞必伤情,巡房见旧名。
醮疏坛路涩,汲少井栏倾。
别我长安道,前期共须老。
方随水向山,肯惜花辞岛。
怅望执君衣,今朝风景好。
宁亲西陟险,君去异王阳。
在世谁非客,还家即是乡。
剑门千转尽,巴水一支长。
请语愁猿道,无烦促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