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轩轩应远尘,霭然光霁却堪亲。
曾闻说偈标全月,不道题名是后身。
能咏琴聪才望七,隔生如展恰踰旬。
怜师那得伤心泪,面面青山自故人。
云水轩轩应远尘,霭然光霁却堪亲。
曾闻说偈标全月,不道题名是后身。
能咏琴聪才望七,隔生如展恰踰旬。
怜师那得伤心泪,面面青山自故人。
此诗《过青崖和尚塔》由清朝诗人弘历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一位已逝和尚的追思与缅怀之情。
首句“云水轩轩应远尘”,以“云水”象征和尚的超凡脱俗,暗示其远离尘世的修为与境界。“轩轩”则形容其气度高远,仿佛能超越世俗的束缚。这一句既是对和尚生前形象的刻画,也暗含对其精神世界的赞美。
接着,“霭然光霁却堪亲”一句,以“霭然”形容和尚去世后的氛围,虽已离世,但其留下的光辉与宁静仍能让人感到亲近与安慰。这表达了诗人对和尚逝世的哀悼,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越生死的情感联系。
“曾闻说偈标全月,不道题名是后身。”这两句提到和尚生前的智慧与修为,通过“说偈”和“题名”的方式,展现了其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实践。诗人在这里不仅赞叹和尚的智慧,也暗示了其在佛法上的成就和影响力。
“能咏琴聪才望七,隔生如展恰踰旬。”这两句进一步描述了和尚的才华与品德。通过“能咏琴”和“聪才望七”的描述,展现了其艺术修养和人格魅力。同时,“隔生如展恰踰旬”则以夸张的手法,强调了和尚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如同跨越生死的桥梁,持续地启迪着后来者。
最后,“怜师那得伤心泪,面面青山自故人。”诗人表达了对和尚的深切怀念,虽然泪水无法表达全部的情感,但青山依旧,故人常在,这种永恒的陪伴和记忆,成为了诗人情感寄托的源泉。这句话既是对和尚的哀悼,也是对自然永恒力量的颂扬。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青崖和尚的崇敬与怀念,以及对生命、自然与佛法的深刻思考。
三悔启前朝,双忏暨中夕。
鸣禽戒朗旦,备礼寝玄役。
萧索庭宾离,飘遥随风适。
踟蹰歧路嵎,挥手谢内析。
轻轩驰中田,习习陵电击。
息心投佯步,零零振金策。
引领望征人,怅恨孤思积。
咄矣形非我,物外固已寂。
吟咏归虚房,守真玩幽赜。
虽非一往游,且以闲自释。
族燕明礼顺,啜食序亲亲。
骨肉散不殊,昆弟岂他人。
本枝笃同庆,棠棣著先民。
于皇圣明后,天覆弘且仁。
隆礼崇亲戚,旁施协族姻。
式宴尽酣娱,饮御备羞珍。
和光既宣洽,上下同欢欣。
德教加四海,敦睦被无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