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荆南征税始,一岁官粮,减半琴堂比。
山澨良民宜解意,输公便可欢呼醉。
宪檄频摧如雨坠,饷务营怀,亏煞慈仁吏。
典尽簪钗心甚瘁,村头尚急酬神戏。
四月荆南征税始,一岁官粮,减半琴堂比。
山澨良民宜解意,输公便可欢呼醉。
宪檄频摧如雨坠,饷务营怀,亏煞慈仁吏。
典尽簪钗心甚瘁,村头尚急酬神戏。
这首《蝶恋花》描绘了清代诗人黄锡朋在荆溪地区所见的一幅社会图景。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当地农民在赋税重压下的生活状态。
首句“四月荆南征税始”,点明时间与地点,四月是农事繁忙之际,而荆南则是征收赋税的开始,预示着农民即将面临沉重的经济负担。接着,“一岁官粮,减半琴堂比”一句,对比了过去与现在的赋税情况,暗示了赋税的增加,给百姓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山澨良民宜解意,输公便可欢呼醉。”这两句描绘了在赋税重压下,百姓虽有怨言,但为了应付官府,不得不暂时放下不满,以欢笑掩饰内心的苦楚。这种无奈与妥协,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
“宪檄频摧如雨坠,饷务营怀,亏煞慈仁吏。”宪檄频繁下达,如同雨点般密集,显示了官府对赋税征收的严格要求和紧迫性。这不仅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也使得为官者陷入两难境地,既要执行上级命令,又要考虑百姓的实际情况,体现了官吏面临的道德与现实的冲突。
最后,“典尽簪钗心甚瘁,村头尚急酬神戏。”这一句揭示了百姓为了缴纳税款,不惜典当家中的财物,甚至包括象征身份与尊严的簪钗,生活之艰难可见一斑。同时,即使在如此困境中,村民们仍不忘举行酬神戏,以求得心灵的慰藉和对未来的一丝希望。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细节描绘,深刻反映了清代社会底层人民在赋税重压下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坚韧。
种葛南山下,春风吹葛长。
二月吹葛绿,八月吹葛黄。
腰䥥逝采掇,织作君衣裳。
经以长相忆,纬以思不忘。
出入君箧笥,长得近辉光。
层冰布河水,中野皓凝霜。
吴罗五文采,蜀锦双鸳鸯。
君恩当断绝,叹息摧中肠。
中肠日以摧,葛叶日以衰。
愿留枯根株,化作萱草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