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时文章衰,浅陋亦可怜。
走趋王公门,书记争翩翩。
开读令人惭,语吃意莫宣。
今晨忽惊喜,赠我手一编。
笔端吐虹霓,直上欲干天。
樊南甲乙中,乃有猗那篇。
如听正始音,复回元祐年。
借问安能尔,气刚得其全。
用为良有司,吾实无间然。
要知取士公,考阅外已传。
何由置汉朝,直柄遂当权。
伏阁日论事,不减阳城贤。
近时文章衰,浅陋亦可怜。
走趋王公门,书记争翩翩。
开读令人惭,语吃意莫宣。
今晨忽惊喜,赠我手一编。
笔端吐虹霓,直上欲干天。
樊南甲乙中,乃有猗那篇。
如听正始音,复回元祐年。
借问安能尔,气刚得其全。
用为良有司,吾实无间然。
要知取士公,考阅外已传。
何由置汉朝,直柄遂当权。
伏阁日论事,不减阳城贤。
这首宋诗《杨承父与予同在别试所聊戏之奉简》是晁公溯的作品,通过对当时文风的批评和对杨承父才华的赞赏,表达了对公正取士的期望。诗的前几句指出近时文章浅陋,而杨承父的文章却如虹霓直上,显示出高超的才情。诗人将杨承父的文章比作正始时期的雅乐,以及元祐年间的清新气象,赞美其内容深邃且气度刚健。
接着,诗人询问杨承父为何能有这样的成就,认为他的气节使他得以保持文章的完整。诗人期待这样的才子能在选拔官员的公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暗示了考试之外,个人品性也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最后,诗人以伏阁论事的典故,赞扬杨承父具有阳城一样的贤德,即敢于直言进谏。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赞美,既揭示了社会风气的不足,也寄寓了对公正选拔人才的理想,体现了宋诗的针砭时弊和推崇道德品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