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驴吟雪月,谪出国西门。
行傍长江影,愁深汨水魂。
筇携过竹寺,琴典在花村。
饥拾山松子,谁知贾傅孙。
敲驴吟雪月,谪出国西门。
行傍长江影,愁深汨水魂。
筇携过竹寺,琴典在花村。
饥拾山松子,谁知贾傅孙。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淡远幽深的意境,开篇即以“敲驴吟雪月”设定了一个宁静而又有些许孤寂的情景。诗人通过敲打着驴背,缓缓前行,在雪花纷飞、明月高悬的夜晚,走向国西门。这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移动,也象征着心灵深处的一种逃离和超脱。
接着,“谪出国西门”一句,则显示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某种放弃或背离。这里的“谪”,即是离开、远去之意,透露出一种无奈与悲凉。
“行傍长江影,愁深汨水魂”两句,更进一步渲染了一种深沉的忧伤情绪。在长江边上,诗人面对那一抹长江之水,只见其倒映出如画般的景致,而内心却充满了无法排遣的忧愁。汨水,即是奔腾的河流声,也许在这里代表着诗人的内心世界——波涛汹涌,难以平息。
“筇携过竹寺,琴典在花村”两句,则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生活状态。筇,即是编织成的小篮子,携带简单的食物和用品,穿越竹林中的古寺;而琴典,即是常存放于花开满径的村庄之中。这两处场景构建了一个隐逸自适、与世无争的意境。
最后,“饥拾山松子,谁知贾傅孙”一句,更显得诗人生命中的某种艰辛与孤独。在饥饿难耐之时,只能拾取山间的松子充饥,而这种生活状态,除了诗人自己,恐怕无人能够真正理解。这里的“贾傅孙”,很可能是对送行者的昵称或别号,一种亲切而又带有几分哀伤的称呼。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世俗束缚的逃离,以及在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愿望。
木石山人枕溪曲,尽日看山如不足。
一朝木石真到眼,昔者寓言今实录。
何年老楠生长空山中,枯根入地蟠蛟龙。
嵌窦玲珑削苍璧,宛如当年苏老之三峰。
浪齧沙沿岁时久,岂知竟落渔人手。
渔人好饮君好奇,驼入君家博升斗。
君不见嗜石相国李与牛,不惜千金购罗搜。
岂知山人奄有一丘壑,只费平原五督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