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当年被海隅,熙熙物性尽昭苏。
不知今日吾民愠,一听琴声解得无。
德化当年被海隅,熙熙物性尽昭苏。
不知今日吾民愠,一听琴声解得无。
这首元代诗人陈庚的《题师岩卿蒲中八咏(其三)舜殿薰风》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德化之地在海隅的背景下,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首句“德化当年被海隅”点明了地点与历史背景,暗示了德化地区在古代的文化与教化之功。接着,“熙熙物性尽昭苏”一句,生动地展现了在德化的熏陶下,自然界万物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然而,诗人的目光并未停留在对往昔辉煌的回忆上,而是转向了对现实的关注。“不知今日吾民愠”,这一句直接提出了问题,表达了对当前民众生活状态的关切与忧虑。诗人似乎在询问:如今,是否还有人感受到那份源自内心的温暖与和谐?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敏感观察,也反映了其对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怀。
最后,“一听琴声解得无”以问句收尾,既是对前文提出的问题的回答,也是对读者的启发。它暗示,或许通过聆听琴声,能够找到解答,或是心灵的慰藉。这不仅是对音乐艺术力量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寻求内心平静与和谐之道的呼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古今,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对当下民生疾苦的关注,以及对寻找心灵慰藉和和谐之道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人文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
寒江湛澄澈,华月辉相鲜。
乘流载尊俎,泻影发楼船。
翠巘合杳霭,兰皋带长烟。
万艘杂灯火,千门纷管弦。
飞盖揽崇堞,辍棹回前川。
曾经故宫里,为照荒台边。
情非乌栖夜,迹是鹿游年。
登高与临水,行乐并悽然。
张子别我黄鹤楼,飘然骑鹤归扬州。
驾言返吾初服去,安得为此斗粟留。
君不见嵇生疏散长卿慢,不善希世称巧宦。
献玉明时秖自悲,投珠昏夜遭人盼。
闻说淮南桂树芳,澄湖一曲似沧浪。
莫须北阙徵书下,自许东山隐兴长。
傲吏缅开径,隐侯始卜郊。
翔圃从艺术,抱瓮至终朝。
荷锸带缃帙,流观咏楚骚。
充庭缉萧艾,偃户翳蓬蒿。
薋菉一何秽,毋俾溷申椒。
芟蕴不及根,滋蔓将盈条。
弱龄砥姱行,束发就嘉招。
纫佩跻兰省,袨服立熙朝。
君子节弥亮,小人道自消。
搴芳命良友,抒藻振长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