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作秭归鸟,催君春暮归。
当归还有草,相寄莫相违。
愿作秭归鸟,催君春暮归。
当归还有草,相寄莫相违。
这首诗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屈大均所作的《春闺曲》之五。诗中以“愿作秭归鸟”开篇,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比作秭归的鸟儿,表达了对春天的留恋与不舍之情。秭归,位于长江三峡地区,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诗人希望能在春天结束时,如同鸟儿一般,催促人们返回温暖的家园,寓意着对相聚的渴望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接下来的诗句“当归还有草,相寄莫相违”,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这里的“草”可以象征着生活的琐碎与平凡,但正是这些日常的点滴构成了生活的美好。诗人希望在即将分别之际,能像寄送草木一样,将这份情谊与思念传递给对方,强调了即使分别,心中的牵挂与思念也不会改变。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对友情、亲情的珍视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梅花今正发,失路复何如。
旧国云山在,新年风景馀。
春饶汉阳梦,日寄武陵书。
可即明时老,临川莫羡鱼。
一眼汤泉流向东,浸泥浇草煖无功。
骊山温水因何事,流入金铺玉甃中。
天台岭上凌霜树,司马厅前委地丛。
一种不生明月里,山中犹校胜尘中。
寂寥门户寡相亲,日日频来只有君。
正喜琴尊长作伴,忽携书剑远辞群。
伤心柳色离亭见,聒耳蝉声故国闻。
为报明年杏园客,与留绝艳待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