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细袅愁丝绿,和烟扶上庭竹。
飞来檐瓦响,都泻作、奔浑秋瀑。
雨肥越显孤灯,展夜衾、欲睡难熟。
别院弦柱促,正滚入、淋铃哀曲。
小楼细袅愁丝绿,和烟扶上庭竹。
飞来檐瓦响,都泻作、奔浑秋瀑。
雨肥越显孤灯,展夜衾、欲睡难熟。
别院弦柱促,正滚入、淋铃哀曲。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雨中的小楼景象,充满了浓厚的凄凉与哀愁氛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动人的意境。
“小楼细袅愁丝绿”,开篇即以“愁丝”点明主题,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忧郁与愁绪。绿色的小楼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孤独,仿佛是主人公情感的外化。接着,“和烟扶上庭竹”一句,通过烟雾缭绕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朦胧与寂静,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思绪的飘渺与迷茫。
“飞来檐瓦响,都泻作、奔浑秋瀑。”檐瓦上的雨水滴落,如同瀑布般倾泻而下,不仅描绘了雨势之大,也象征着主人公情感的激荡与释放。这句诗将自然界的雨声与内心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雨肥越显孤灯,展夜衾、欲睡难熟。”雨声使得孤灯更加明亮,却也让人难以入眠。孤灯与夜衾的对比,既表现了环境的冷清,也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挣扎。欲睡难熟,既是身体的疲惫,更是心灵的煎熬。
“别院弦柱促,正滚入、淋铃哀曲。”在另一个庭院里,弦乐的声音急促响起,仿佛是淋铃哀曲的演奏,进一步加深了悲凉的氛围。这一句通过声音的描写,将听觉与情感紧密相连,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哀伤与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秋夜雨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主人公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世界,以及在自然与内心冲突中寻求解脱的过程。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林下钟残又拂衣,锡声还独向南飞。
千峰冷截冥鸿处,一径险通禅客归。
青石上行苔片片,古杉边宿雨霏霏。
劳生有愿应回首,忍著无心与物违。
秣陵长忆共吟游,儒释风骚道上流。
莲幕少年轻谢朓,雪山真子鄙汤休。
也应有作怀清苦,莫谓无心过白头。
欲附别来千万意,病身初起向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