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钟残又拂衣,锡声还独向南飞。
千峰冷截冥鸿处,一径险通禅客归。
青石上行苔片片,古杉边宿雨霏霏。
劳生有愿应回首,忍著无心与物违。
林下钟残又拂衣,锡声还独向南飞。
千峰冷截冥鸿处,一径险通禅客归。
青石上行苔片片,古杉边宿雨霏霏。
劳生有愿应回首,忍著无心与物违。
此诗描绘了一位禅者归向南岳的景象,诗人在林下为其送别。首句"钟残又拂衣",钟声残留,禅者又整理衣物,准备启程。"锡声还独向南飞"则写出锡杖敲击的声音飘向南方,也象征着禅者的精神方向。
接下来的两句"千峰冷截冥鸿处,一径险通禅客归"描绘了禅者归途中的山川景致。千峰林立,气氛肃穆,而那条小路虽然险峻,但终将引领禅者回归。
"青石上行苔片片,古杉边宿雨霏霏"两句则从细节刻画出自然环境的氛围。青石上长满了苔藓,每一步都踏过历史的痕迹;古老的杉树下,露水如织网,营造出一片幽静。
末尾两句"劳生有愿应回首,忍著无心与物违"表达了诗人对于禅者归去的感慨。诗人虽有留恋之情,但也只能在心中回望,而对于禅者的出走,则是无可奈何,只能默默承受这种与世俗隔离的悲凉。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传达了诗人对 禅者归去的不舍和敬仰,以及对其精神追求的理解。
风林委黄叶,寒乌噪枯枝。
四山失其蔽,惨淡无奇姿。
是时岁云暮,节物良可悲。
边马嘶北风,塞垣草亦衰。
传闻西南戍,未敢休王师。
不辞征行苦,颇念馈饷迟。
遥怜持戟士,半是五陵儿。
不知家存亡,辛苦临边陲。
日暮裘褐单,谁当寄征衣。
何地有瓜庐,平湖四亩馀。
自锄畦上草,不放手中书。
人远来求字,童闲去钓鱼。
山民山上住,却羡水边居。
此职司天派,员分南与西。
事稀从吏懒,诗好笑人低。
丹荔开屏画,青榕盖鹤栖。
必思随侍日,曾有旧留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