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人既函矢,丽子亦圜觚。
钟鼓享之背,赍咨赋者诬。
舟无水可住,琴不弦能娱。
二子心差似,不然即钓徒。
势人既函矢,丽子亦圜觚。
钟鼓享之背,赍咨赋者诬。
舟无水可住,琴不弦能娱。
二子心差似,不然即钓徒。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倪元璐所作的《体秋》组诗中的第四首。倪元璐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两位隐士的形象,通过对比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思考。
首句“势人既函矢,丽子亦圜觚”描绘了社会上那些追求权势、名利之人,他们如同箭矢般急切地追逐目标,又如圆规般精确地规划人生轨迹。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展现了势利之人的急功近利和刻意为之的生活态度。
接着,“钟鼓享之背,赍咨赋者诬”进一步揭示了这些追求名利之人内心的空虚和被误解的状态。他们虽然表面上享受着钟鸣鼎食的荣华富贵,但内心却背负着难以言说的痛苦和无奈。同时,那些为他们赋诗作文的人,或许出于某种目的,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了歪曲和不实的描述。
后两句“舟无水可住,琴不弦能娱”则转向了对两位隐士的描绘。他们仿佛在寻找一片可以栖息的水域,但却发现没有合适的环境可以安放自己的心灵。同样,他们手中的琴,没有合适的弦,无法弹奏出令人心悦的音乐。这两句诗通过隐喻的方式,表达了隐士们在现实世界中寻求精神寄托的艰难与无奈。
最后,“二子心差似,不然即钓徒”总结了前文的对比,指出这两位隐士的心境虽各有不同,但都与世俗的追求保持着距离,或许他们选择了一种更为简单、纯粹的生活方式,要么就是像钓鱼人一样,远离尘嚣,享受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整首诗通过对两种截然不同生活方式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与反思。
周郎旧是菰芦人,北不能过长淮一问津。
忽然瓢笠别我去,脚底五岳青嶙峋。
吾闻太华不可上,望里莲花犹未真。
恒山斗削大荒外,其址往往飘边尘。
嵩高似宋襄,偶然执牛耳,兵力岂足当吴秦。
何不西入蜀,置足青城问绝顶,雪岭远拂蛾眉颦。
先朝特进太和秩,神宫帝阙纷金银。
罗浮障色避冰霰,匡庐斗柄摇星辰。
有山何必尽五岳,尚残天柱称昆仑。
周郎且暂留,醉我祇园春。
但石如拳水如盎,芥子可以藏吾身。
君不见大鹏九万鴳仅尺,万古并作逍遥论。
董姬昔为吕,貂蝉居上头。
自夸预帷幄,肯作抱衾裯。
一朝事势异,改服媚其仇。
心心托汉寿,语语厌温侯。
忿激义鹘拳,眦裂丹凤眸。
孤魄残舞衣,腥血溅吴钩。
兹事岂必真,可以快千秋。
旦闻抱琵琶,夕弄他人舟。
售者何足言,受者能不羞。
宁如楚虞姬,一死不徇刘。
北风摧雁行,一飞一栖止。
虽不罥网罗,相距数千里。
噭噭双鸣声,何当堕江汜。
赖此同心人,征弦寄流水。
俯仰天地间,慨焉数知己。
晨宿次第沈,夕照易迁晷。
毋为往者叹,来者孰离此。
生味日以漓,代舍日以圮。
抱此百世知,有涯谁为纪。
荆棘旦暮长,幸其当涂轨。
寄声勉加餐,相将保田里。
迤逦山深洞,盘石不盈步。
欲幡藏中言,于兹可唤渡。
阁影施崚嶒,诸峰借丹雘。
回屐探薜门,介然见云路。
阳崖纳绮照,阴壑含冰冱。
枝樛幄成结,涧古藤堪度。
拊石何泠泠,爽然若韶护。
昔我先司马,列棘遴楚士。
于时独明卿,裒然拔其萃。
拓落厌时趣,纵横富篇制。
已窥正始格,复探作者意。
失鹄必反求,贯革有余锐。
颇余东方谑,不作公孙媚。
吏道亦自工,时违巧相避。
二始稍见收,三斥竟成踬。
桃李倾骄日,幽兰自憔悴。
开径樊口田,卖文成活计。
却问诸少年,畴能一兼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