暝色寒栖处,申州古寺门。
怀嵩思御鹿,近楚似闻猿。
石几空经卷,山钟满给园。
僧从贤隐至,相对竟无言。
暝色寒栖处,申州古寺门。
怀嵩思御鹿,近楚似闻猿。
石几空经卷,山钟满给园。
僧从贤隐至,相对竟无言。
此诗描绘了一幅深秋夜晚,古寺静谧的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暮色中寺庙的冷寂与庄严。首句“暝色寒栖处”,以“瞑色”点明时间,暗含夜幕降临的凉意,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宁静的氛围。“申州古寺门”则将读者引入一个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古朴的寺庙大门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庄重。
接下来,“怀嵩思御鹿,近楚似闻猿”两句,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和联想,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思绪与情感。怀嵩,可能是指怀念嵩山或某种崇高的理想;御鹿,可能是诗人对某种美好事物的向往;而“近楚似闻猿”,则通过听觉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寂静与凄美,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感慨。
“石几空经卷,山钟满给园”这两句,通过对寺庙内景物的细致刻画,展现了古寺的肃穆与空灵。石几上空置的经卷,象征着修行的静默与专注;而山钟的声音回荡在寺院中,不仅增添了空间的深度,也寓意着佛法的深远与广大。
最后,“僧从贤隐至,相对竟无言”一句,以僧人的到来作为收尾,却以“相对竟无言”结束,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不仅是对诗人与僧人之间可能交流的省略,也是对内心世界深刻思考的体现。在这样的环境中,对话变得多余,心灵的共鸣与理解已经足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深邃、静谧而又充满哲思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以及内心世界的深刻感悟。
春城闲望爱晴天,何处风光不眼前。
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日出万家烟。
兴来促席唯同舍,醉后狂歌尽少年。
闻说莺啼却惆怅,诗成不见谢临川。
江城建业楼,山尽沧海头。
副职守兹县,东南棹孤舟。
长安故人宅,秣马经前秋。
便以风雪暮,还为纵饮留。
貂蝉七叶贵,鸿鹄万里游。
何必念钟鼎,所在烹肥牛。
为君啸一曲,且莫弹箜篌。
徒见枯者艳,谁言直如钩。
岑家双琼树,腾光难为俦。
谁言青门悲,俯期吴山幽。
日西石门峤,月吐金陵洲。
追随探灵怪,岂不骄王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