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过吴门一面悭,眼中犹是旧朱颜。
如何入画还相避?背坐拈毫对小鬟。
三过吴门一面悭,眼中犹是旧朱颜。
如何入画还相避?背坐拈毫对小鬟。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再次经过吴门时的感慨与细腻情感。诗中“三过吴门一面悭”一句,以三次路过吴门却仅有一面之缘,表达了诗人与吴门之间虽有交集但缘分不深的情感。接着,“眼中犹是旧朱颜”则点出尽管时光流逝,但眼前景物依旧如故,流露出一种对过往美好事物的怀念之情。
“如何入画还相避?”一句,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诗人的情感比作一幅画,而画中的景象却仿佛在回避他,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最后,“背坐拈毫对小鬟”描绘了诗人独自一人,背对着坐着,手中拿着笔对着一个小丫鬟的画面,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孤独,也暗示了他在创作中的内心世界,以及可能在寻找灵感或倾诉情感的状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诗人面对过往与现实的复杂情感,以及在创作中的自我探索与表达。
竺教昔南暨,疑在齐梁年。
鞭石造万像,冈阜光弥天。
我仅揽其二,诧是鬼斧镌。
巨塔垣五重,龙华会其巅。
得非修罗斗,断脰鲜一全。
其一佛久仆,拽起龛欹偏。
无人踵布施,五亿王面钱。
馀者得诸画,荒寒委风烟。
或于名园遇,辇致如铜仙。
瞀陋阙史乘,兴衰理茫然。
徒令暹罗王,望古悲涕涟。
平生爱松性所独,天骨异众涛声凉。
西山戒坛西天目,郁勃胸臆不可忘。
羁栖游踪久不到,夜梦见之非杳茫。
三松侠倚各异态,奇肆淩厉势莫当。
精神迥出天地外,六合虽大疑相妨。
喜心翻倒转愁虑,他时远适难移将。
挟山超海真幻念,却立抚视空徬徨。
乃知胜赏皆物累,生心有住非真刚。
安得精气迸为一,逍遥世外齐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