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子瘦策湘竹枝,写我委羽春耕时。
鞭索在手横溪湄,看牛饮溪特子随。
开窗卷帘惊见之,有二文殊还自疑。
镜中瘦影丝发无,参差又如饮溪牛。
觜连觜,蹄踏蹄。
恍然因我得见伊,不知见者端为谁。
之子瘦策湘竹枝,写我委羽春耕时。
鞭索在手横溪湄,看牛饮溪特子随。
开窗卷帘惊见之,有二文殊还自疑。
镜中瘦影丝发无,参差又如饮溪牛。
觜连觜,蹄踏蹄。
恍然因我得见伊,不知见者端为谁。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中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生命的和谐共存。诗人以“之子”这一形象,巧妙地将人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置于同一画面中,通过“瘦策湘竹枝”、“写我委羽春耕时”等描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富有生机的氛围。
“鞭索在手横溪湄,看牛饮溪特子随”,这两句描绘了牧童手持鞭索,在溪边放牧的情景,牛群悠闲地饮水,牧童则静静地观察着,画面充满了宁静与和谐。接着,“开窗卷帘惊见之,有二文殊还自疑”,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牧童所见的景象比作镜中的影像,增加了画面的神秘感和层次感。通过“镜中瘦影丝发无,参差又如饮溪牛”这两句,诗人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对比,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觜连觜,蹄踏蹄。恍然因我得见伊,不知见者端为谁。”这两句以动物的动作细节收尾,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动态感,也引发了读者对于“见者”的思考,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微妙而深刻的联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山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同时也蕴含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思。
为鱼实爱泉,食辛宁避蓼。
人生既相合,不复论窕窕。
沧海良有穷,白日非长皎。
何事一人心,各在四方表。
泛若逐水萍,居为附松茑。
流浪随所之,萦纡牵所绕。
百龄颇局促,况复迷寿夭。
芟发君已衰,冠岁予非小。
娱乐不及时,暮年壮心少。
感此幽念绵,遂为长悄悄。
中庭草木春,历乱递相扰。
奇树花冥冥,竹竿凤袅袅。
幽芳被兰径,安得寄天杪。
万里潇湘魂,夜夜南枝鸟。
危邦久乱德,天策始乘机。
九河闻誓众,千里见连旗。
虢亡垂棘返,齐平宝鼎归。
久弊风尘俗,殊劳关塞衣。
绊骥还千里,垂鹏更九飞。
犹怜马齿进,应念节旄稀。
回轩入故里,园柳始依依。
旧竹侵行径,新桐益几围。
寒谷梨应重,秋林栗更肥。
美酒还参圣,雕文本入微。
促歌迎赵瑟,游弦召楚妃。
小人司刺举,明敡实滥吹。
南部治都尉,军谋假建威。
商山隐士石,丹水凤凰矶。
野亭长被马,山城早掩扉。
传呼拥绛节,交戟映彤闱。
遂令忘楚操,何但食周薇。
三十六水变,四十九条非。
丹灶风烟歇,年龄蒲柳衰。
同僚敢不尽,畴日惧难追。
《谨赠司寇淮南公诗》【南北朝·庾信】危邦久乱德,天策始乘机。九河闻誓众,千里见连旗。虢亡垂棘返,齐平宝鼎归。久弊风尘俗,殊劳关塞衣。绊骥还千里,垂鹏更九飞。犹怜马齿进,应念节旄稀。回轩入故里,园柳始依依。旧竹侵行径,新桐益几围。寒谷梨应重,秋林栗更肥。美酒还参圣,雕文本入微。促歌迎赵瑟,游弦召楚妃。小人司刺举,明敡实滥吹。南部治都尉,军谋假建威。商山隐士石,丹水凤凰矶。野亭长被马,山城早掩扉。传呼拥绛节,交戟映彤闱。遂令忘楚操,何但食周薇。三十六水变,四十九条非。丹灶风烟歇,年龄蒲柳衰。同僚敢不尽,畴日惧难追。
https://shici.929r.com/shici/BwsiEF8.html
江上峰峦拥翠涛,神仙曾此挂丹瓢。
中流坐席云常护,六月楼台暑自消。
树色远迷淮甸雨,钟声遥带海门潮。
天开图画非人世,一苇相过不待招。
晓瀫作琼色,濯出芙蓉青。
仰首见君山,含睐何盈盈。
泠然奏笙籁,上有松风亭。
古愁往相荡,变为悽恻声。
黄歇葬其下,坏草春无馨。
但有曲阿水,滚滚趋晋陵。
灌滋下洮夺,旌盖东周零。
何问梁鹿娘,仙迹留杳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