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阑起夜月,幽思未全孤。
碧汉深于染,微云淡欲无。
风砧树相乱,邻酒夜还沽。
此夕思家梦,迢迢隔五湖。
更阑起夜月,幽思未全孤。
碧汉深于染,微云淡欲无。
风砧树相乱,邻酒夜还沽。
此夕思家梦,迢迢隔五湖。
这首《夜坐》由明代诗人李孙宸所作,描绘了深夜独坐时的内心世界与外界景致的交融。
首句“更阑起夜月”,开篇即点出时间,夜深人静之时,诗人起身观月,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孤寂的氛围。接着,“幽思未全孤”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思绪深沉,又暗示了虽处孤境,但并不完全孤独,似乎还有某种情感或思考在心中盘旋。
“碧汉深于染,微云淡欲无”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银河比作被染色的碧蓝,微云则轻淡得几乎看不见,形象地描绘了夜空的宁静与深远,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宇宙广阔与个人渺小的感慨。
“风砧树相乱,邻酒夜还沽”描绘了夜晚的自然景象与生活细节。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与风声交织成曲;远处传来酒肆的喧闹声,夜深人静之际,这份热闹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和谐共存。
最后,“此夕思家梦,迢迢隔五湖”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这样一个寂静的夜晚,诗人不仅身在异乡,心灵也跨越了千山万水,与家乡遥遥相对,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整体而言,《夜坐》一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深夜独坐时的内心世界与外界景致的融合,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有对远方家乡的深深思念,情感真挚,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