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霁云閒上下鲜,虚堂即景会真诠。
不离秦国一方在,知是南华第几篇。
蛩送响依风草听,荷馀香带露华搴。
于斯岂厌周旋久,勤政惟虞乖体乾。
气霁云閒上下鲜,虚堂即景会真诠。
不离秦国一方在,知是南华第几篇。
蛩送响依风草听,荷馀香带露华搴。
于斯岂厌周旋久,勤政惟虞乖体乾。
这首诗描绘了水周堂内宁静而清新的环境,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堂中景致与内心感悟的和谐统一。首句“气霁云閒上下鲜”描绘了天空晴朗,云雾散去,天地间一片清新明净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清雅的基调。
“虚堂即景会真诠”则点明了诗人在此处找到了内心的真谛,虚堂即空灵的厅堂,此处的“即景”并非实指眼前的景物,而是象征着诗人通过观察自然景象,领悟到了宇宙真理或人生的哲理。“不离秦国一方在,知是南华第几篇”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领悟,秦国一方可能暗喻某种特定的哲学思想或道德观念,而“南华”则是庄子著作《南华经》的简称,这里诗人自比为深入理解并实践庄子哲学的学者,表明其对道家思想的深刻体悟。
接下来,“蛩送响依风草听,荷馀香带露华搴”描绘了堂外的自然景观,秋虫的鸣叫与微风吹拂下的草地相呼应,荷花的余香伴随着露珠的晶莹,这些细节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生命短暂而美好的感慨。
最后,“于斯岂厌周旋久,勤政惟虞乖体乾”表达了诗人对于此地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勤政修身的重视。诗人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中长久停留,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修养和政务治理,避免偏离正道,体现了其对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的深刻认识和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水周堂内外的自然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人生哲理以及道德修养的深刻思考和追求,语言清新脱俗,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感染力。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