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馀诗思归何处,恰共甘膏续续来。
人自解愁抛背草,鹤如知喜立新苔。
西山翠色生岩复,北渚清涟涨岸隈。
屈指西成犹有待,课晴量雨几低回。
旬馀诗思归何处,恰共甘膏续续来。
人自解愁抛背草,鹤如知喜立新苔。
西山翠色生岩复,北渚清涟涨岸隈。
屈指西成犹有待,课晴量雨几低回。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的自然景象和诗人细腻的情感体验。首句“旬馀诗思归何处”,诗人感叹自己在连续十几天的思考之后,灵感似乎已消散无踪,引出对雨后景象的观察与感受。接着,“恰共甘膏续续来”一句,巧妙地将雨水比喻为滋养万物的甘露,形象地描绘了雨水持续滋润大地的情景。
“人自解愁抛背草,鹤如知喜立新苔”两句,通过对比人的愁绪与鹤的喜悦,展现了自然界中生命的多样性和情感的微妙变化。人面对自然界的美好,可能会暂时忘却忧愁;而鹤在雨后新长的苔藓上站立,似乎在享受着这份宁静与喜悦。
“西山翠色生岩复,北渚清涟涨岸隈”描绘了雨后西山翠绿的景色和北边水边清澈的涟漪,进一步渲染了雨后清新宜人的自然风光。山色与水波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最后,“屈指西成犹有待,课晴量雨几低回”表达了诗人对于丰收季节的期待以及对天气变化的关注。他数着时间,期待着西成(可能指秋季作物的成熟)的到来,同时也在考虑晴天和雨量的变化,体现了农民对自然规律的顺应与敬畏。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后自然界的美丽景象,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未来的思考,展现出一种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淮土何漫漫,淮水自悠悠。
小山去已久,桂树遗岩幽。
昔有学仙子,意欲仍丹丘。
秋石既烹炼,鸿宝亦藏收。
鸡犬竟莫闻,行云去难留。
宁虑时事异,翻结千古愁。
舞榭荆棘生,歌台麋鹿游。
信知希世事,伊岂望外求。
揖让有尧舜,高风想巢由。
此道久已非,听我淮南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