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尉徵兵出塞西,别营分骑过龙溪。
沙平虏迹风吹尽,雾失烽烟道易迷。
玉靶半开鸿已落,金河欲渡马连嘶。
会当系取天骄入,不使军书夜刺闺。
校尉徵兵出塞西,别营分骑过龙溪。
沙平虏迹风吹尽,雾失烽烟道易迷。
玉靶半开鸿已落,金河欲渡马连嘶。
会当系取天骄入,不使军书夜刺闺。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校尉带领士兵出征的场景,展现了边塞战争的紧张气氛和军事行动的严谨性。
“校尉徵兵出塞西,别营分骑过龙溪。”开篇即刻画出校尉召集部队向西进发,越过边塞,以及别营的骑兵分队渡过名为龙溪之地。这里通过“徵兵”和“分骑”的动作,传达了军事行动的紧迫与有序。
“沙平虏迹风吹尽,雾失烽烟道易迷。”随后诗人笔触转向边境的自然环境,沙地上敌人的足迹被风吹散,雾气弥漫导致烽火信号不明,道路变得容易迷失。这两句强调了战争时期自然条件的恶劣以及军事行动中的不确定性。
“玉靶半开鸿已落,金河欲渡马连嘶。”诗中接着描写的是夜幕降临,一弯新月挂在天边,而士兵正准备穿越金河,战马因紧张而发出连续的嘶鸣声。这里通过“玉靶”、“半开”和“金河”的意象,以及马匹的嘶鸣,为读者营造出一种紧迫和动荡的氛围。
“会当系取天骄入,不使军书夜刺闺。”最后两句表达了校尉决心将敌人擒拿以彰显天子的威严,并确保不让战事影响民众夜晚的安宁。这一段落凸显了统治者的权威和对民众福祉的考虑。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景描写,展现了一场边塞战争的紧张与严酷,同时也流露出军事统帅对于国家荣耀及民众安宁的深切关怀。
凉风肃秋宇,明月照庭帷。
揽衣起中夜,四顾何踌蹰。
伊昔来京国,青杨拂地垂。
冉冉岁数周,严霜履凄其。
故乡渺何许,各在天一涯。
老亲岁云暮,游子别经时。
南国无来鸿,消息安可知。
灼灼花枝红,落叶倏已披。
人生非金石,感兹能不悲。
衣马任风尘,陆沉亦何为。
以兹结中情,彷徨无所之。
言念同心友,参辰久乖离。
望远不得至,悠悠劳我思。
愿言崇令德,皓首慰相期。
寂寞杨居地,深藏一腐儒。
黄尘封断简,高卧常晏如。
为园任芜秽,经年不荷锄。
黠鼠齧瓶粟,坐视其弃馀。
闭关却远游,岂为出无驴。
古人谢干谒,曾无政府书。
折腰良独难,那能曳长裾。
醉来但挥手,万事姑徐徐。
腼颜毕驽力,谁智复谁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