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江江头发清晓,四顾无如我舟早。
红树千行雁一声,两岸秋山入绵渺。
看山镇日开孤篷,转帆面面随樵风。
帆欹风急作鸱叫,顷刻已过山千重。
一峰对面一峰隔,每见一峰浮一白。
酒酣倒喝行云来,似有山灵谢颜色。
明朝还到海东头,青天一发见琉球。
此时回忆看山处,又似蹄涔薜棹游。
甬江江头发清晓,四顾无如我舟早。
红树千行雁一声,两岸秋山入绵渺。
看山镇日开孤篷,转帆面面随樵风。
帆欹风急作鸱叫,顷刻已过山千重。
一峰对面一峰隔,每见一峰浮一白。
酒酣倒喝行云来,似有山灵谢颜色。
明朝还到海东头,青天一发见琉球。
此时回忆看山处,又似蹄涔薜棹游。
此诗描绘了诗人乘舟于甬江之上,沿途所见之山川美景。首句“甬江江头发清晓”,点明了时间与地点,清晨的甬江,一片宁静清新。接着,“四顾无如我舟早”一句,表达了诗人独享美景的自豪感。
“红树千行雁一声,两岸秋山入绵渺。”诗人以红树、雁声、秋山为背景,营造出一幅静谧而富有生机的画面。红树与雁声相映成趣,秋山绵延不绝,给人以深远辽阔之感。
“看山镇日开孤篷,转帆面面随樵风。”诗人乘坐的小船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缓缓前行,他全神贯注地欣赏着两岸的山色,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随着风向的变化,小船也相应地调整方向,与自然界的风力和谐共舞。
“帆欹风急作鸱叫,顷刻已过山千重。”当风力增强时,船帆倾斜,发出类似鸱鸟的叫声。诗人巧妙地将自然现象与声音形象结合,生动地展现了风力之大。片刻之间,船只已经穿越了千重山峦,展现出航行速度之快。
“一峰对面一峰隔,每见一峰浮一白。”随着船只继续前进,诗人不断见到新的山峰,每一座山峰都显得格外醒目。这里的“浮一白”可能是指山峰在水面上投下的倒影,或是山峰在阳光下呈现出的白色光泽,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酒酣倒喝行云来,似有山灵谢颜色。”诗人饮酒后,心情愉悦,似乎能与天地万物沟通。他对着飘动的云彩大声呼唤,仿佛得到了山灵的回应,这种超脱世俗的体验令人向往。
“明朝还到海东头,青天一发见琉球。”次日清晨,诗人将再次到达海的东方尽头,远远望见琉球岛。这一句不仅预示了旅程的延续,也暗示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向往。
“此时回忆看山处,又似蹄涔薜棹游。”最后,诗人回想起这次舟行看山的经历,仿佛自己又回到了那片熟悉的水域,与自然和谐共处。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和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
草书初学患不熟,久之稍熟患不生。
裁能成字已受缚,欲解此缚嗟谁能。
獦獠解事趋平淡,笔下风雨常纵横。
观其能速不速处,蝉蜕一切如无情。
没人操舟诚妙喻,举止自若完神明。
子瞻宁未见此贴,毋乃会意翻忘形。
杨处女,白雪霙。慈母惜白雪,抱玉真珠擎。
十三善瑶琴,不作濮上音。
十五弄彤管,不作花帽情。
叮咛媒与妁,必嫁公与卿。
英英马上郎,貂帽绣衣裳。
来交处女币,愿作处女郎。
贮以黄金屋,荐以白玉床。
大珠连理带,七宝合欢囊。
大珠五十万,七宝百万镪。
黄羊尾如扇,文鸡若凤皇。
置酒结高宴,长跪起行觞。
处女誓慈母,有死不下堂。
嗟嗟杨处女,处女节独苦。
事母终母丧,母坟成负土。
白发五十秋,五十终处女。
誓作处女坟,南山华表柱。
荒城兵火交,三月不开户。
生作独月娥,肯作城中三嫁妇。
高人嗟逝矣,静乐尚求诗。
岂意无为道,翻成罔极悲。
二难勤继述,一默付希夷。
饮水心愈洁,看山意更迟。
伤乌营冢日,吊鹤造庐时。
霜露增新感,烟霞遂宿期。
闭门春事去,隐几午阴移。
未坠青云志,仍工白雪词。
每怜司马病,深忝叔牙知。
惭愧无佳句,缄题慰孝思。
秋风入荒落,疏篱搆霜蔓。
枯萁委蝉蜕,老荚剥羊眼。
离离珠走盘,圆净真可贯。
谁将蚁旋手,倒注入空窾。
殷殷雷转岩,啧啧鱼吐泫。
居然盆盎中,零乱舞鹅观。
伟哉就鼎功,囊封有奇粲。
馀习尚儒酸,点染形质幻。
俄惊赵璧全,却讶白石烂。
全胜塞上酥,轻比东坡糁。
固知滋味长,尤喜齿牙暖。
那资糠秕馀,杂糅出肤浅。
终惭菉葛纤,生被脂粉涴。
餐⽟定有方,咄嗟良可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