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来五内金沙发,自是丹砂世不知。
却笑晋时勾漏令,求仙不解种荔枝。
餐来五内金沙发,自是丹砂世不知。
却笑晋时勾漏令,求仙不解种荔枝。
这首诗名为《荔支(其二)》,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诗中以幽默讽刺的手法,表达了对古代求仙之人的质疑与批判。
首句“餐来五内金沙发”运用夸张手法,形容吃下某种神秘物质后,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如同黄金般珍贵的感受。这里的“金沙发”并非实指,而是借喻,暗示这种感觉的宝贵与稀有性。接着,“自是丹砂世不知”则指出这种令人向往的体验,实际上是一种虚构或误解,真正的丹砂(古代炼丹术中的一种重要材料)并未能带来这样的效果。
接下来的“却笑晋时勾漏令,求仙不解种荔枝”两句,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讽刺意图。晋时的勾漏令,指的是东晋时期负责管理岭南地区(包括今广东、广西一带)的官员。这里将勾漏令比喻为古代追求长生不老的仙人,他们寻求各种奇珍异宝和秘方,但对身边常见的荔枝却视而不见,未能认识到荔枝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诗人通过这一对比,讽刺了古人对于未知事物的盲目追求,以及对身边平凡事物的忽视。
整首诗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寓言式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现象的深刻洞察和批判态度,同时也蕴含着对自然与生活智慧的赞美。
舟才汭口过,山已鹅湖出。
樯随鸦鹊兴,缆与鸥鹭夕。
青青玩鱼藻,烂烂数滩石。
经行尽吾旧,佳处悉不宅。
有身漫漂流,有志空郁积。
题诗喜将见,重子深垂忆。
吾侪信老大,触事异畴昔。
君能师友偕,我愧洒扫役。
岁月又何如,骎骎戒轻掷。
我裾未洗闽山土,君驾柴车过茅宇。
相从仅作一夕留,冒雨冲风何自苦。
如君人才岂终滞,瑚琏要为清庙器。
宜黄玉山俱作客,近湜何殊远居易。
我贫不得为君谋,恐君远适关我忧。
作诗寄示三径蒋,并简平生顾曲周。
中宵不得休,常州已鸡鸣。
欲知五更寒,扫霜四闻声。
出门风暴起,挂席遂前征。
官河沟渎耳,汹汹若未平。
想见太湖中,白浪山岳倾。
纡直虽有殊,高枕幸不惊。
舟师尚若悔,吾身未宜轻。
既无性命忧,从使嫌怨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