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闻杜鹃,不领杜鹃意。
朝将书卷开,暮对春风醉。
啼急落花飞,不废书生睡。
年来闻杜鹃,万感集肠胃。
罪大畏斧钺,恩宽见天地。
桑榆寄晚日,骨髓琐深愧。
草舍灯火寒,瘴乡烟雨细。
休作断肠声,孤臣已无泪。
少年闻杜鹃,不领杜鹃意。
朝将书卷开,暮对春风醉。
啼急落花飞,不废书生睡。
年来闻杜鹃,万感集肠胃。
罪大畏斧钺,恩宽见天地。
桑榆寄晚日,骨髓琐深愧。
草舍灯火寒,瘴乡烟雨细。
休作断肠声,孤臣已无泪。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郑刚中的《闻杜鹃》,通过少年和成年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慨。首四句描绘了少年时期对杜鹃鸟叫声的不解与沉迷于书卷,生活单纯而无忧。然而,随着岁月流转,听到杜鹃啼鸣,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得丰富复杂,既有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又有对现实处境的反思。
"罪大畏斧钺,恩宽见天地",诗人以斧钺比喻严酷的法律或责罚,表达出对自身过错的深深自责;"恩宽见天地"则暗示了对朝廷宽容的感激,以及对生活的宽恕。"桑榆寄晚日,骨髓琐深愧",诗人将晚年比作夕阳余晖,寓言自己年老力衰,内心充满愧疚。"草舍灯火寒,瘴乡烟雨细",描绘出诗人身处偏远之地的生活艰辛,环境凄清。
最后两句"休作断肠声,孤臣已无泪",诗人恳求杜鹃不要再唤起他的愁肠,因为作为孤臣,他已经没有眼泪可以流下,表达了极度的哀伤和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从少年到老年的生命历程和心路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