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里春前雪,江南瘴疠清。
隔林应得趣,一壑岂忘情。
已喜疏梅发,遥知细麦生。
易疏何易密,积厚转无声。
腊里春前雪,江南瘴疠清。
隔林应得趣,一壑岂忘情。
已喜疏梅发,遥知细麦生。
易疏何易密,积厚转无声。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冬末春初时节,一场雪后带来的清新与生机。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微妙变化和他对这种变化的深刻感受。
首句“腊里春前雪”,点明了时间背景,即在农历的腊月与春天到来之前,一场雪悄然降临。这不仅预示着季节的更替,也暗示了自然界的一种静谧与纯净。
“江南瘴疠清”一句,既是对雪后江南环境的赞美,也暗含了诗人对瘴疠之气被雪清除的欣慰。这里的“瘴疠”泛指不健康的气候或环境,雪的到来仿佛是大自然的一剂良药,净化了空气,带来了健康与活力。
接下来的“隔林应得趣,一壑岂忘情”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与向往。他想象着穿过树林,探索每一处山谷的乐趣,似乎已经沉浸在自然的怀抱中,忘记了尘世的烦恼。
“已喜疏梅发,遥知细麦生”则进一步描绘了雪后景象的生动与生机。稀疏的梅花在雪中绽放,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远处,细小的麦苗正在生长,展现出一片勃勃生机。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也寄托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最后,“易疏何易密,积厚转无声”两句,以哲理性的思考收尾。它们表达了自然现象从简单到复杂,再到平静无声的变化过程,同时也寓意了人生的起伏与最终的宁静。这里既有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也有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雪后江南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生活的深思,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情感真挚而深沉。
乌林赤壁事已陈,黄州赤壁天下闻。
东坡居士妙言语,赋到此翁无古人。
江流浩浩日东注,老石轮囷饱烟雨。
雪堂尚在人不来,黄鹄而今定何许。
此赋可歌仍可弦,此画可与俱流传。
沙埋折戟洞庭岸,访古壮怀空黯然。
俗士不闻道,利欲熏其心。
阳浮外酬酢,中有机阱深。
宛陵有君子,殊不同今人。
矫矫鹓鹭姿,入俗不受尘。
挹之淡于水,即之暖如春。
笔端奏金石,妙处无新陈。
念我久顿挫,晚岁乘朱轮。
烹鲜易以扰,御黠难使驯。
赖有贤贰车,一心同抚循。
遂于吏事外,拂拭绿绮琴。
为我肯属耳,领会山水音。
持此定交契,愈久情愈亲。
东风二月初,梅花照溪津。
语别一杯酒,莫辞十分斟。
聚散亦常事,岂必含酸辛。
重念发种种,不禁忧患侵。
君今入观阙,我亦返山林。
行藏异涂辙,何日再盍簪。
所蕴勿卷怀,朝廷须世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