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法双忘犹隔妄,色尘不二尚馀尘。
百鸟不来春又过,不知谁是住庵人。
心法双忘犹隔妄,色尘不二尚馀尘。
百鸟不来春又过,不知谁是住庵人。
这首诗《山居》由宋代的妙普庵主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与自然景象的融合,展现了诗人对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深刻思考。
首句“心法双忘犹隔妄”,诗人以“心法”为切入点,探讨了心灵与智慧的双重境界。这里的“心法”指的是内心的法则或智慧,而“双忘”则意味着在追求智慧的过程中,需要忘却自我与外界的分别,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然而,即便如此,诗人仍觉有所隔阂,暗示着即使在心灵深处,也难以完全摆脱世俗的束缚,这表达了对内心世界复杂性的深刻洞察。
次句“色尘不二尚馀尘”,进一步深化了对内心与外在世界的理解。诗人将“色尘”视为物质世界与感官经验的象征,提出“不二”的概念,即内在与外在、精神与物质之间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然而,“尚馀尘”则指出尽管存在这种关联,仍然存在着未被净化或未被理解的部分,暗示着人类对于宇宙真理的探索永远在路上。
后两句“百鸟不来春又过,不知谁是住庵人”,以自然界的景象作为隐喻,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春天的美景虽美,但若无人欣赏,其价值便大打折扣。同样,生命中的美好时刻若无人体验或领悟,也将失去其意义。这里,诗人通过“百鸟不来”这一情景,暗指生命的短暂与珍贵,以及对生活体验的重视。最后,诗人提出“不知谁是住庵人”的疑问,既是对自身身份的反思,也是对人生意义的追问。这句话蕴含着对存在本质的探索,以及对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找真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深刻思考。
综上所述,《山居》一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生命意义与存在本质的深刻思考,充满了对宇宙真理的追求和对人生价值的反思。
清沚双鸂鶒,前年海上雏。
今来恋洲屿,思若在江湖。
欲起摇荷盖,闲飞溅水珠。
不能常泛泛,惟作逐波凫。
鸡鸣日观望,远与扶桑对。
沧海似熔金,众山如点黛。
遥知碧峰首,独立烟岚内。
此石依五松,苍苍几千载。
严光隐富春,山色谿又碧。
所钓不在鱼,挥纶以自适。
余怀慕君子,且欲坐潭石。
持此返伊川,悠然慰衰疾。
野人清旦起,扫雪见兰芽。
始畎春泉入,惟愁暮景斜。
未抽萱草叶,才发款冬花。
谁念江潭老,中宵旅梦赊。
何地最翛然,华阳第八天。
松风清有露,萝月净无烟。
乍警瑶坛鹤,时嘶玉树蝉。
欲驰千里恋,惟有凤门泉。
石上谿荪发紫茸,碧山幽蔼水溶溶。
菖花定是无人见,春日惟应羽客逢。
独寻兰渚玩迟晖,闲倚松窗望翠微。
遥想春山明月曙,玉坛清磬步虚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