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中人静已深更,何处箫声杂管声。
残月半窗清不寐,照人离恨太分明。
闺中人静已深更,何处箫声杂管声。
残月半窗清不寐,照人离恨太分明。
这首诗《不寐》由清代诗人陆懿淑所作,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深夜难以入眠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她内心的孤独与离愁。
首句“闺中人静已深更”,开篇即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女子独自一人待在闺房之中。这里的“深更”不仅指时间之晚,也暗示了一种深沉、幽暗的情感氛围。
次句“何处箫声杂管声”,则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声音的世界。箫声与管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远方传来的音乐,为夜色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哀愁。这种声音的描写,不仅丰富了画面感,也暗示了女子内心情感的复杂与波动。
第三句“残月半窗清不寐”,进一步深化了夜的静谧与女子的孤独。半轮残月映照着窗户,清冷的月光下,女子难以入眠。这一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传达出女子内心的孤寂与思绪的纷扰。
最后一句“照人离恨太分明”,直抒胸臆,点明了诗的主题——离愁别恨。月光如同明镜,清晰地映照出了女子心中的离愁,这份情感之深,难以言表。通过“太分明”三字,诗人强调了离愁之重,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女子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综上所述,《不寐》一诗通过对深夜静谧环境的描绘,以及对女子内心情感的细腻刻画,成功营造出一种凄美、哀婉的艺术氛围,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深深感受到诗中蕴含的深情与悲凉。
老氏啬而生,并力攻一境。
深入黑暗中,杳杳无光景。
佛氏定而死,百动不离静。
了了谁在眼,莫掇水中影。
终然归空无,用处各驰骋。
纷纷堕此中,未悟此二柄。
漂流馀千年,谁能折锋颖。
邈哉我前修,忠信得要领。
大块无私运,万象同一陶。
及其成器时,罅漏杂坚牢。
所以一世人,长短纷马毛。
穷或仁与善,达或虐与饕。
共疑造物缪,名利相煎熬。
人生有常理,赋命安可逃。
为善不必疑,祸福任所遭。
孰云漆园达,夷蹠均天韬。
见夷不见畴,泰山等秋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