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舟渔父共心期,识在穷途死固宜。
岂必士为知己用,曾闻事不使人疑。
沈埋情种潭千尺,来往英灵风满旗。
试问若耶溪畔女,可应羞煞沼吴时。
覆舟渔父共心期,识在穷途死固宜。
岂必士为知己用,曾闻事不使人疑。
沈埋情种潭千尺,来往英灵风满旗。
试问若耶溪畔女,可应羞煞沼吴时。
这首诗《濑水浣女祠》由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追忆与反思,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首联“覆舟渔父共心期,识在穷途死固宜”,以渔父覆舟的典故开篇,暗示了诗中人物虽身处逆境,但其行为和选择是出于内心的坚持与信念,即使面对死亡,也是理所应当的。这里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坚守原则的崇高敬意。
颔联“岂必士为知己用,曾闻事不使人疑”,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于忠诚与信任的思考。他指出,忠诚并非仅仅为了得到别人的赏识或利用,而是基于内心的真诚与正义。同时,强调了行事要光明磊落,不让人产生怀疑,体现了诗人对道德操守的重视。
颈联“沈埋情种潭千尺,来往英灵风满旗”,通过形象的描绘,将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深邃而壮丽的意境。这里的情种,既指内心的情感,也暗喻历史人物的精神遗产。潭千尺象征着深厚的情感积淀,英灵风满旗则寓意着这些精神力量在后人心中激起的共鸣与敬仰。
尾联“试问若耶溪畔女,可应羞煞沼吴时”,以设问的方式,将话题引向了历史中的女性形象,尤其是与若耶溪畔的浣纱女相关的故事。诗人在这里提出疑问,是否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奉献的女性,也能像古代的英雄一样,获得应有的尊重与认可。这一问,不仅是对历史公正性的反思,也是对当下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一种呼唤。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思,探讨了忠诚、信任、情感与历史等多重主题,展现了诗人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
病无佳思只深藏,漫绕东篱菊未黄。
最是一年秋好处,可能无酒过重阳。
月圆,伏惟三世诸佛。狸奴白牯,各各起居万福。
时中淡薄,无可相延,切希宽抱。
老水牯牛,近日亦自多病多恼,不甘水草。
遇著暖日和风,当下和身便倒。
教渠拽杷牵犁,直是摇头摆脑。
可怜万顷良田,一时变为荒草。
江风萧萧江水清,飞蚊扑扑何处生。
驼肩豹脚嘴如铁,天使咂食同蝇虻。
先生暑困汗翻雨,僮仆摇扇疲屡更。
乘虚投隙肆毒吻,鼓翅舞足何其轻。
须臾含桃变柳絮,坐使饥腹成膨脝。
舍身施汝岂吾惜,逼耳最恶声娇狞。
有时缘拊于吾指,罪虽应尔心则矜。
露华清泚自可饮,戒汝慎勿贪芳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