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前细尘起,月里黑烟生。
发焰看乔木,侵光识远城。
风前细尘起,月里黑烟生。
发焰看乔木,侵光识远城。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远处放火时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火光与月色交织的壮丽画面。
首句“风前细尘起”,描绘了微风吹拂下,细小尘埃飘扬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接着,“月里黑烟生”一句,巧妙地将黑色烟雾与皎洁月光形成对比,使得画面更加生动鲜明。这两句诗通过“细尘”与“黑烟”的对比,不仅勾勒出了放火时的视觉效果,也暗示了火光即将显现的预兆。
接下来,“发焰看乔木”一句,将视线从地面转向高大的树木,通过“发焰”一词,形象地描绘了火光在树梢间跳跃、蔓延的动态过程。这不仅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也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火势的蔓延速度和力度。
最后,“侵光识远城”一句,将视角拉远,让读者想象火光如何逐渐扩散至远方的城市,照亮了整个夜空。这一句不仅扩展了诗歌的视野,也赋予了作品更深远的意境,让人联想到火光带来的希望与温暖,以及它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放火时的壮观景象,通过细节描写和视觉对比,营造出既紧张又壮美的氛围,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江南羁客怀乡墅,晓起前轩对零雨。
清波满目如鉴中,绕岸高松十馀树。
砌旁芳草似汀洲,巉岩殿角飞红楼。
沈光倒影入浪底,宛是若邪溪上头。
薄雾疏烟迷近远,水色谁能辨深浅。
忽惊谢去尘中游,不知正自居京辇。
何人草服倚长松,回头误问钓鱼翁。
眼前景致偶相同,岂异仙术游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