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宵爽气小斋偏,一榻萧閒可悟禅。
欢赏几虚游野屐,幽寻漫贷买山钱。
徵书不就高思邈,博物无能愧茂先。
客况真同秋意索,祗应搔首问青天。
清宵爽气小斋偏,一榻萧閒可悟禅。
欢赏几虚游野屐,幽寻漫贷买山钱。
徵书不就高思邈,博物无能愧茂先。
客况真同秋意索,祗应搔首问青天。
此诗《秋夜不寐(其十五)》由明代诗人孙传庭所作,描绘了诗人于秋夜难眠时的心境与思考。
首句“清宵爽气小斋偏”,点明时间与地点,秋夜的清爽之气在小斋中尤为明显,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凉意的氛围。接着,“一榻萧閒可悟禅”一句,诗人以“一榻”为中心,表达出在简朴的环境中寻求心灵平静与禅悟的渴望。
“欢赏几虚游野屐,幽寻漫贷买山钱”两句,通过对比欢愉的过往与当前的孤独,以及对自然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这里,“野屐”象征着自由自在的野外生活,“买山钱”则暗示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徵书不就高思邈,博物无能愧茂先”两句,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自我反思与遗憾。他自谦于无法像高思邈那样有所成就,也表达了对知识与学问的渴望,但又感到了自己的不足与愧疚。
最后,“客况真同秋意索,祗应搔首问青天”两句,将个人的情感与外界的自然景象相融合,以秋夜的寂寥与诗人内心的孤寂相对照,通过“搔首问青天”的动作,表达了对命运与宇宙的深沉思考和无尽的追问。
整首诗通过对秋夜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一位文人在特定情境下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世界,既有对自然美的向往,也有对自我价值的反思,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求知欲。
惊飙动高林,荆榛迷路岐。
中有愁思妇,哀叹一何悲。
借问悲何为,乃为良人思。
良人一以逝,十载守空帷。
十载何足言,千秋常若斯。
风波一朝起,骨肉以相疑。
生者不可拒,死者不可追。
宁使妾身捐,岂使妾行亏。
痛哭回白日,惨黯黄云垂。
青山一愤绝,重泉以为期。
寄谢朱颜者,贪生良足嗤。
落落沧海客,高视翰墨林。
披褐登燕台,悲风吹我襟。
踯躅冠盖间,四顾营知音。
淫思构篇章,一一郢中吟。
交李道益广,救卢义何深。
中怀皎白日,末俗徒黄金。
妻子且不问,况乃腥腐侵。
食胆岂不苦,斯文故难任。
茫茫四海内,独用千古心。
不学蓬蒿士,悠悠空陆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