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掌视吴都,游人望已殊。
清江浮晚岸,绿野涨春湖。
我乏渊明事,谁为漫叟徒。
醉心寻古记,始信不虚诬。
指掌视吴都,游人望已殊。
清江浮晚岸,绿野涨春湖。
我乏渊明事,谁为漫叟徒。
醉心寻古记,始信不虚诬。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吴都(今江苏苏州)的特殊情感与深刻印象。首句“指掌视吴都”以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诗人对吴都的熟悉与亲近感,仿佛吴都的一切都尽在掌握之中。接着,“游人望已殊”则从旁观者的角度,反衬出诗人与众不同的视角和感受。
“清江浮晚岸,绿野涨春湖。”这两句通过“清江”、“晚岸”、“绿野”、“春湖”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画卷。清江之水在傍晚时分显得格外清澈,岸边景色宜人;而广阔的田野在春天的滋润下,一片生机盎然,湖面也因春水上涨而显得更加广阔。这些景象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喜悦。
“我乏渊明事,谁为漫叟徒。”这里引用了陶渊明和欧阳修的典故,表达了诗人虽无陶渊明归隐田园的闲适生活,却也有着类似欧阳修“漫叟”的洒脱与随性。诗人或许在追求一种超脱世俗、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最后,“醉心寻古记,始信不虚诬。”这两句点明了诗人的行动目的——探寻历史的记忆,并坚信自己的所见所闻是真实的,没有虚假。这既是对吴都历史文化的尊重,也是对自己探索精神的肯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巧妙的典故运用,展现了诗人对吴都深厚的情感以及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与敬畏,同时也流露出其个人的洒脱与追求。
判为梅花倒玉卮,故山幽梦忆疏篱。
写真妙绝横窗影,彻骨清寒蘸水枝。
苦节雪中逢汉使,高标泽畔见湘累。
诗成怯为花拈出,万斛尘襟我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