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书院有人耕,不记山名与县名。
为问黄巾满天下,可能容得郑康成。
荒山书院有人耕,不记山名与县名。
为问黄巾满天下,可能容得郑康成。
这首诗是清代学者顾炎武所作,名为《不其山》。诗中描绘了一幅荒山书院的景象,隐喻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首句“荒山书院有人耕”,以“荒山”和“书院”的对比,展现了在乱世之中,知识与学问的坚守与传承。接着,“不记山名与县名”一句,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环境的荒凉与偏远,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现实的无奈与感慨。
“为问黄巾满天下,可能容得郑康成。”这里引用了“黄巾”这一历史典故,象征着当时社会的动乱与混乱。黄巾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而“郑康成”则是东汉时期的经学大师,以传授儒家经典著称。通过这个问题,作者表达了对在动荡时代中,是否还能保持学术传承和精神追求的深思。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以及在动荡时期对知识与学问坚守的信念。通过对比荒山与书院,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引用,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洞察,以及对知识力量的坚信。
曹君履忧患,颜色何欣如。
学道想有得,委命心常舒。
属以公事至,翛然寄僧居。
行装止诗卷,一仆身与俱。
西城隔风雨,遥念夜堂虚。
自剔长明灯,开函看佛书。
蹇予负老病,秋至叹归欤。
坐上无清言,何人能慰予。
明须就我饭,已摘园中蔬。
长川无风绉秋碧,鸭嘴平滩引南北。
水枫脱叶荻花飞,独许红茏占秋色。
东船老渔罱鱼立,手擘罱竿双脚赤。
清波照鱼如可拾,自见须眉还历历。
老妻背坐乳小儿,似厌大儿争且索。
西船收纶唱歌返,短楫弄波声湱湱。
一家妻子团圞头,三泖五湖供泛宅。
得鱼换米日月饱,鲜鲤活鲈为黍稷。
渔船两叶天地间,翻觉船宽浮世窄。
与渔传神霅溪老,满眼江湖纸盈尺。
烟波情性渔不知,令渔见画渔还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