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何处记,四折水纹浮。
润下宁踰矩,居方在上流。
映空虚漾漾,涵白净悠悠。
影碎疑冲斗,光清耐触舟。
圭璋分辨状,沙砾共怀柔。
愿赴朝宗日,萦回入御沟。
玉泉何处记,四折水纹浮。
润下宁踰矩,居方在上流。
映空虚漾漾,涵白净悠悠。
影碎疑冲斗,光清耐触舟。
圭璋分辨状,沙砾共怀柔。
愿赴朝宗日,萦回入御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澈的山泉图景,通过对玉泉流水特性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切感受和艺术的高超造诣。
"玉泉何处记,四折水纹浮。" 开篇即以疑问形式引出玉泉的神秘,同时通过“四折”二字,勾勒出了山溪蜿蜒曲折的形态,而“水纹浮”则生动地捕捉了水波荡漾的景象。
"润下宁踰矩,居方在上流。" 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泉水的特性和位置,“润下”表明水质甘美且源源不断地向下流淌,而“宁踰矩”则暗示了水流的平缓与顺畅;“居方在上流”则指出了泉水所处之地是在较高的地方,给人一种清高脱俗的感觉。
"映空虚漾漾,涵白净悠悠。" 这两句诗通过对光影和水色的一笔勾勒,更深化了泉水的意境。“映空”表明水面如镜般反射着天空的倒影,而“虚漾漾”则形容了波光粼粼的美丽;“涵白净悠悠”则进一步强调了泉水的清澈和宁静。
"影碎疑冲斗,光清耐触舟。" 这两句诗写出了水中倒映之景以及水面上可能出现的小舟。“影碎”指的是树木在水中的倒影被波纹所割裂,而“疑冲斗”则形容了这些倒影的不规则性;“光清耐触舟”则描绘了一种宁静的画面,即便是小舟划过,也不会破坏这份宁静。
"圭璋分辨状,沙砾共怀柔。" 这两句诗继续描述了泉水周遭环境的和谐与美丽。“圭璋”指的是山石,“分辨状”则形容了这些山石在溪流中的分布;“沙砾共怀柔”则描绘了一种自然景象,沙砾(小石子)也在这份宁静中找到它们的位置。
"愿赴朝宗日,萦回入御沟。"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向往,以及希望能够回到这种自然之中的心愿。“愿赴”表明了诗人的愿望,而“朝宗日”则是希望在清晨这个最为美好的时刻;“萦回入御沟”则形容了一种顺从自然、融入自然的意境。
整首诗语言优美,想象丰富,通过对玉泉及其周遭景物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更是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又生动的山林世界之中。
岸梅初放冰蕊,照水明洁。
妙手作羹未晚,奈暖乍寒轻,芳意沉结。
空庭过雨,苔渍香泥帘底滑。
凝望处、蔽日浮云,漫天飞絮已愁绝。
还静倚、回阑待月。正短竹、罢吹时节。
收起清铅旧泪,怕客子光阴,白了玄发。
春回故国,开尽千花休劝折。
尽车雷,梦中转,暗觉情怀别。
恍兮惚兮,式玉式金。东来紫气,南极星临。
仰之弥高,测之弥深。恪恭尔仪,敦履璞沉。
婆娑鸠杖,屏脱华簪。一廛招隐,不假长林。
一篇货殖,不碍素襟。松乔郁茂,桑柘留阴。
振振之志,兰竹萧森。于戏,迈德自身,化于佥壬。
为猷孔臧,出话可箴。仪型于乡,帝曰往钦。
积善馀庆,天命口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