搆虚为实尽枝辞,直道公心自不欺。
众口铄金虽可畏,三人成虎我犹疑。
忠邪所赖圆穹鉴,通塞须凭大衍推。
况是圣神方烛理,深冤终有辨明时。
搆虚为实尽枝辞,直道公心自不欺。
众口铄金虽可畏,三人成虎我犹疑。
忠邪所赖圆穹鉴,通塞须凭大衍推。
况是圣神方烛理,深冤终有辨明时。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苏轼所作,名为《元丰己未三院东阁作》。诗中反映了作者对当时司法不公和官场腐败现象的深刻批判,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个正直官员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无奈与坚持。
首句“搆虚为实尽枝辞,直道公心自不欺”表现了诗人对司法审讯过程中弄虚作假、以假乱真的严厉批评,以及自己保持真诚不欺的态度。这里的“搆虚为实”指的是将无的事物伪造成有,或者故意曲解事实,“直道公心自不欺”则表明诗人坚持正直,不会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接着的“众口铄金虽可畏,三人成虎我犹疑”借用古代传说中的“三人成虎”来说明即便是众人一致的言论,也可能是错误的,因此诗人保持着质疑的态度。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权威和群体意见的怀疑态度,强调个人的独立思考。
“忠邪所赖圆穹鉴,通塞须凭大衍推”则是在说真诚与邪恶都需要依靠公正无私的标准来衡量,而对于是非曲直,也必须用宽广的视野和深入的分析来推究。这两句强调了公正的重要性,以及在复杂问题上的深思熟虑。
最后,“况是圣神方烛理,深冤终有辨明时”表达了即便是在混乱和不公的环境中,诗人仍相信最终真相会大白于世,正义终将得到彰显。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未来正义胜利的信心。
整首诗充满了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坚守正义的决心,是一篇政治色彩浓厚、思想深刻的佳作。